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裏仁》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樣賢良,見到不賢之人就反省自己不要和他一樣。”
闡釋
孔子十分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
《論語·裏仁》中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在孔子看來,這是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
“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跟別人墮落下去。
《論語·述而》中還有一句類似的話:“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聞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孔子)所憂慮的事情。
孔子主張,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鑒,不重蹈別人的覆轍。
事實上,這是一種理性主義的態度,將這句話用於健康養生,仍不失其精辟之見。
即要求我們在健康養生時,注意“榜樣的作用”:遇到比自己善於養生的人,我們要努力向他學習,爭取成為和他一樣善於養生的人;遇到不如自己、不善養生、甚至與養生之道背道而馳的人,我們應該以他為鑒,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毛病,努力改正。
總之,日常健康養生,隻要我們能夠切實做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我們必定能夠健康長壽。
養生之道
古往今來,數不清的智者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健康長壽之道,留下了許多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和健身益壽要訣,為後人學習健康之道、講究養生之法、攀登長壽高峰,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捷徑。
以下是筆者摘錄的一些智者健康養生的名言,希望與大家共借鑒。
莊子:“呼吸吐納,熊經鳥伸,為壽而矣。”
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欲。”
梁章钜(清):“體欲常老,食欲常少”,“怒後不可便食,食後不可發怒”。
李時珍(明):“百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楊慎(明):“饑梳頭,飽洗澡”,“服藥千付,不如一宵獨臥;服藥千朝,不如獨臥一宵”。
蔣捷(宋):“節飲食,慎言語。”
曹庭棟(清):“太饑傷脾,太飽傷氣。”
葛洪(晉):“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
劉基(明):“勢順則強,氣順則舒。”
石天基(清):“身安不如心安,心寬強如屋寬。”
金纓(清):“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陸遊(宋):“養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
林逋(宋):“多言則背道,多欲則傷生。”
蘇轍(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
李光庭(清):“吃飯先喝湯,不用請藥方。”
呂坤(明):“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萬密齋(明):“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動,三曰法時,四曰卻疾。”
王燕昌(清):“三分醫治,七分調養。”
孫思邈(唐朝):“多思則神殆,多念則智散,多欲則智昏,多事則勞形,多言則氣乏,多愁則心。”
梅蘭芳:“我們在堅持工作之外,還必須養成堅持休息的習慣。”
王維國:“起居之不時,飲食之無節,侈於嗜欲,而嗇於運動,此數者,致病之大源也。”
蔡鍔:“縱欲戕生”,“身勤則強,逸則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