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妨礙休息和一定的睡眠是直接自殺。”
王興華:“物質是養老的基礎,精神是養老的支柱,科學是養老的法寶。要有正確的養老觀,開創人生第二春。”
許海清:“人生匆匆如煙雲,欣逢晚年好光景。經常活動健身體,晝養生更要緊。”
高德江:“人生百年不足奇,早起早睡健身心,少停多動添活力,樂觀開朗有裨益。”
董必武:“吃飯不飽,走路不跑,遇事不惱。”
張學良:“心胸坦蕩,意誌堅強;經常運動,鍛煉身體;起居有時,飲食節製;養花讀書,修養心性。”
陳立夫:“養生在動,養心在靜;知足常樂,無求常安。”
伏爾泰:“生命在於運動。”
亨特:“音樂是傷心人的妙藥。”
威廉·弗雷:“強忍著自己的眼淚,就是等於慢性自殺。”
喬治·桑:“心情愉快是肉體和精神的最佳衛生法。”
拜勞:“悲觀的人雖生猶死,樂觀的人永生不老。”
喬叟:“醉酒是埋葬人們理智的墳墓。”
史威·福特:“世上最好的醫生是飲食有度、保持平安與喜悅的心情。”
約翰·格雷:“身體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精神的健康。”
以上隻是我們摘錄的智者養生極少的一部分,但卻能讓我們從中受益無窮。當然,在“見賢思齊”的同時,我們還要“見不賢而內自省”,以生活中那些不善養生、甚至與養生之道背道而馳的人為鑒,從他們身上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避免重蹈覆轍。如此,我們一定能夠與賢者看齊,與壽者並行。
養生典範
賴顯明,1891年出生,四川省遂寧人。
賴老100歲之後,身體仍然健康,究其長壽奧秘,主要堅持了“五戒”:
一戒縱欲
賴老22歲時結婚,生有四男三女,40歲以後,便與妻子分居。由於壯陽固精,元氣旺盛,他的身體非常健壯,到了數九寒天,隻穿一套夾衣夾褲便可度過冬天。他說:“人固有七情六欲,但都得有所節製,尤其是情欲,萬不可放縱。”
二戒懶惰
賴老自從行醫後,不怕疲勞,每天走村串寨,為山鄉農民治病,日行數十裏,不避風雨,四季如一。在農忙時,他還要幫助家人耕種收割。進入百歲光榮退休後,體力雖不如百歲之前好,但他每天在家診病之餘.早晚堅持散步六七裏,不扶杖,不氣喘。他深有體會地說:“勤勞好動,血脈流通,髒腑清爽,延年增壽。”
三戒煙酒
賴老一生非常節儉,粗茶淡飯不沾煙酒。70歲以前,他常年吃素,大米、苞穀、薯類、豆類、蔬菜等什麼都吃,雜食開胃,每頓吃飯要吃一斤糧。後來“開葷”20年,但不吃肥肉。90歲以後,再次開始吃長素,胃口仍然不錯,每頓要吃米飯三碗。他說:“生活清淡,有益身體,吸煙飲酒過量,有百弊而無一利。”
四戒名利
古人雲:“心不近佛,不可為醫。”賴顯明一生醫德高尚,從不追逐名利。他行醫80多年,拯救垂危病人成千上萬,每次看病隻收病家“脈禮”,從不收饋送的財物。他認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受之何益?”由於他一生以救困扶危為樂,常常免費為許多貧困病人診病施藥。病員們誇他積德如山,他卻答曰:“有德則樂,樂則能久,是為至理。”
五戒憂愁
賴老常說:“修身莫如養性。”他一生襟懷寬廣,性情豪爽,從不與人爭強鬥勝,也不自尋煩惱,更不為不快之事而動肝火,遇事往往平心靜氣,泰然處之。事後,自行其樂,或與兒孫相聚散心;或與鄰裏閑談解悶;或清茶一杯,椅上一躺,哼上一段川劇折子戲。他還告誡人們說:“人之有生,惟在精神,精神不敝,四體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