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食不語,寢不言。”
——《論語·鄉黨》
譯文
孔子說:“吃飯不交談,睡覺不說話。”
闡釋
孔子在《論語·鄉黨》中有一句經典的話:“食不語,寢不言。”說得非常有道理。
所謂“食不語”,就是要求吃飯的時候最好不要交談。
其一,吃飯說話會影響消化。因為進食後,身體需要調動更多的血液流向消化係統的不同部位,以便使腸道獲得更多的能量去分解、消化、吸收食物。吃飯時談話,會使本該流向胃的血液流向了腦,就會影響胃的消化功能。此外,一邊吃飯一邊說話,還會分散吃飯的注意力,影響咀嚼和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未嚼爛,又不能拌入足夠的消化液,必然會增加胃的負擔。而且說話延長了吃飯時間,飯菜涼了對胃也是不良刺激。
其二,吃飯時說話,還可能會引起嗆噎。因為咽喉部是一個四通八達的通道,向上可通鼻腔、口腔,向下後可通食道,向前則可通氣管。吞咽食物時,為了保證食物通路的順暢,吞咽反射會進行一係列的複雜動作。一是小舌頭上抬,正好蓋住鼻腔後部,防止食物進入鼻腔;二是咽部一些小肌肉收縮,防止食物往前流入口腔或誤入“耳咽管”;三是喉頭上提,使會厭軟骨蓋住氣管。這樣,四通八達的咽喉就隻剩下食道,保證了食物能乖乖沿食管進入胃。而如果吃飯時說話、大聲吵嚷或哈哈大笑,都可能幹擾到這一過程,使食物誤入“歧途”,進入鼻腔或氣管,引發咳嗽等問題。
“寢不言”的道理就很簡單了。在睡覺的時候,大腦需要安靜下來,但如果繼續談話,討論問題,就會使大腦興奮起來,導致失眠多夢,影響睡眠質量。
養生之道
睡覺、吃飯是最平常的事情,但就是這簡單的事情,也蘊涵著健康養生的深刻道理。
飯前不宜
飯前不宜大量飲水。日常生活中,如果人飲水不足,人體內的細胞就會遭受缺水之苦,導致人精神不佳、懶得動等。但是飲水也有講究,如果喝得太多,會給腎髒代謝加重負擔;喝得太少,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從而帶來一些危害。此外,飯前最好不要大量飲水,以免衝淡胃液,稀釋胃酸,損害消化功能。
飯前飯後不宜喝濃茶。飯前飲茶,會稀釋胃腸中的消化液,從而引起腸胃消化不良。飯後飲茶,茶葉中的鞣酸極易與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結合成沉澱物,既不利於營養物的攝取,又可能形成結石。
飯前一個小時內不宜運動。由於在運動時,肌肉的活動,使全身的血液進行了重新分配,大量的血液流到參於活動的肌肉中去了,內髒器官,諸如胃、腸等器官的血管都處於相對收縮狀態,因而消化、吸收機能也處於抑製狀態,胃液分泌減少,消化能力減弱。此外運動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的分泌大大增加,這也可以使胃腸道的蠕動減弱,使消化腺的分泌大大減少。而在運動後此種狀態不能立即改變,要休息一定的時間後才能恢複正常,所以在激烈運動後不能馬上進食。如激烈運動後立即吃飯,就會影響消化吸收能力,長此下去會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慢性胃炎等症狀。
飯前宜
飯前宜吃水果。醫學研究發現,飯後吃下的水果易被食物阻滯於胃中,產生發酵反應,出現脹氣、便秘等症狀,給消化道帶來不良影響。飯前吃適量水果則可保護體內免疫係統免受熱食的惡性刺激。
飯前宜喝湯。民諺雲:“飯前喝湯,勝似藥方。”這確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從口腔、食管到胃、腸,是食物的必經之道,飯前喝適量的湯可減少幹硬食物對消化道粘膜的刺激。
飯前宜刷牙。人們常常在飯後刷牙,殊不知飯前刷牙好處也很多。齲齒的形成主要是牙垢已與食物中的糖分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酸性物質腐蝕牙齒的結果。當人進餐後,牙垢已與食物中的糖分發生反應,酸性物質已經形成。如果在飯前將牙垢去除,能明顯減少酸性物質的形成,從而保持牙齒的清潔。
飯前宜適量運動。眾所周知,運動乃是減肥的“良方”。如果餐後運動,攝入體內的大量脂肪酸已經進入脂肪細胞,運動很難將其“動員”出來。飯前運動,此時腹中已空,脂肪細胞中尚無新的脂肪酸進入,鍛煉較易將其“動員”出來化為熱量而消耗掉,故主張飯前一小時前運動,對減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