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君子坦蕩,小人長戚(1 / 2)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闡釋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可以說是健康養生的至理名言。

稍加觀察,不難發現:

君子內心十分充實,即在道德、人格、知識、趣味、情感等方麵,比較完善,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因而有自足感,能夠避免無節製地被外物刺激和騷擾,視名利、權勢、情欲為身外之物,不會過於計較。

然而,小人永遠自怨自艾,不是怨某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某事可能對自己不利,因而總是憂愁、苦悶,容易受外物的羈絆而邁不開步子。

事實上,一個人的心胸平和寬廣了,心中才無塊壘、無結怨,不過分在意個人的得失,遇事能以通達的眼光視之,即使有一時邁不過去的坎,也能審時度勢,以積極的心態去麵對。這樣的人不會一味求全,但求問心無愧,心境坦然,與人為善,自然能夠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輕鬆。

相反,隻專注於名利和一己得失的人,就會“戚戚於貧賤,汲汲於富貴”,整天忙於奔走算計,一有風吹草動就患得患失,精神緊張局促,難以維持心理的平衡和安寧,時間久了,就會被疾病和衰老輕而易舉地攻城略地。就像《紅樓夢》中《好了歌》裏唱的:“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正所謂“境由心生”,要達到一個良好的生命狀態,就要有坦蕩的胸懷、寬容的心態。

養生之道

坦蕩也就是從容、舒緩、平和、泰然、大度等,坦蕩從容的人做事不急躁、井然有序。麵對複雜多變的環境不驚不懼、不暴不棄。這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氣度和修養,也是一種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有節律的、和諧的、健康的精神狀態。“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

從醫學角度分析,從容的人能相對地保持心態平衡,使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經常處於一種很有規律的狀態。因此,大度的人心腦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數明顯減少,氣血平和則百病不生,這就是心胸開闊的人長壽的奧妙所在。

這不禁讓筆者想到了《三國演義》中的孫權,他活到了70歲,是三國君主中最長壽,也是時間最久的。說到孫權長壽的原因,他的一個優點不能忽略,那就是胸懷坦蕩。他不像曹操那麼多疑,也不像劉備那麼動不動傷心流淚,他性格開朗,有決斷、有氣度,這一性格特點在《三國演義》中有精彩的描述。

赤壁大戰之前,諸葛亮隻身赴江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當時孫權手下的人分主戰和主和兩派,為了說服孫權和這些謀士,諸葛亮舌戰群儒。他的言辭鋒利,很不客氣,激怒了孫權,孫權一氣之下,憤然拂袖而去。魯肅及時追出去,告訴孫權諸葛亮腹有良策,定能出奇製勝。孫權的態度也取得了諸葛亮的信任,才能促成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一個人心胸寬廣,能及時排解、轉化自己的怒氣,把影響健康的不良情緒清除掉,保持心情的平靜和穩定。心情舒暢了就會以禮待人,人際關係融洽,可以防病治病,有利於身體健康。反之,精神緊張,對人不友善,就會激發體內腎上腺素的大量分泌,導致呼吸急促,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對健康是沒有好處的。

研究發現,急躁、易怒的人患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中風、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幾率相對高一些。而胸懷坦蕩的人在健康上則占很大優勢。他們善於排遣不良情緒,不管激動還是悲哀,都不會在心裏停留太久;他們善於轉移注意力,在遭遇不開心的事時,不是沉浸其中,而是積極尋找突破口,就像一個人在陰暗處覺得冷了,便走到陽光下那麼自然;他們還善於擺脫困境,心底無私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