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未知其生,焉知其死(1 / 2)

原文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譯文

孔子說:“生的道理我還沒有弄明白,怎麼懂得什麼是死呢?”

闡釋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老師,請問死是怎麼一回事?”

孔子回答說:“生的道理我還沒有弄明白,怎麼懂得什麼是死呢?”

孔子思考死亡的問題,認為應該先把生弄明白了再去思考死是怎麼一回事。

孔子還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說,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可以死去。

毫無疑問,孔子主張對人生積極進取,不必去考慮那些非現實的虛無縹緲的事。

孔子的話,讓筆者想起《伊索寓言》中的一則有趣的故事:

有一個老人上山砍柴,他在把柴扛在肩上走了很遠的路,又累又渴,把柴撂在路邊歇腳時說:“還不如死了的好。”死神一聽連忙跑過來問他需不需要自己的幫助,老人並沒有要求死神把他帶走,反而說:“請你把那捆柴放到我的肩上!”

寓言中老人的變化,很有人情味,也很有人生道理。正如哲人所說:“我們得到生命的時候帶有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我們應該勇敢地保護它到最後一秒。”

在對待生死的問題上,孔子及其弟子有著“順其自然”的態度。子夏說:“死生由命,富貴在天。”死生由命運主宰,富貴由上天安排。

有生就會有死,這是自然的規律。

每一個人都渴望生存,但自古以來,從三皇五帝到平民百姓,從白發老翁到黃毛孺子,又有誰能夠逃脫死亡呢?

貪生而怕死整日酒肉滋味、飽暖溫厚、服食藥餌,並不是珍惜生命,而是生活在死亡的威脅裏。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則更顯得渺小而不值得。

人生何其短,屈指一算,也就短短幾十年,好好珍惜短暫的生命,在有生之年有所成就,才能使生命富有意義。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告訴我們:死是不可避免的,它體現的正是新舊交替、永恒發展的規律,重要的問題不在於關注何時死去,而在於如何珍惜現在,讓自己麵對死亡時無怨無悔!這也正是健康長壽者應有的良好心態。

養生之道

孔子如此見解,同解頗多。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死與我們活著的人毫無關係。因為當我們活著時,死並不存在;而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

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也認為:“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件,我們不會活著體驗死亡。”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說:“我沒有讓死亡的恐懼支配我的生命,我的報酬是:我沒有白活。”

我國著名的詩人陶淵明對死理解得非常透徹,在他近一百多首詩中幾乎三分之一談到死,每次提到死時態度是那麼平靜。他說那些一聽說死就麵如土色的人,其實是不明白自然之理,生死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毋庸置疑,貪生而怕死,要求健康長壽,乃人之常情。

但韓愈說:“生而不淑,孰謂其壽?死而不朽,孰謂之夭?”生存著卻不賢淑,誰又能說其長壽呢?死亡了卻永垂不朽,誰又能說其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