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中醫名家裘沛然有詩雲:“養生奧指莫貪生,生死夷然意自平;千古偉人盡黃土,死生小事不須驚。”詩句明白如話,通達曉暢。“奧指”是指養生的奧秘和指向,“夷然”是坦然平易的意思,是相對危險而言,詩的意境在於,道理淺顯而做到不易,揭示客觀規律又符合辨證思維。貪生和畏死似乎是人們普遍認同的心理,也是養生的動因和目的,但是死生的考驗是誰也不能逾越的障礙。祈望長生不老最終還是一抔黃土。因此,養生的前提是不貪生,是“生死夷然”,是“死生小事”。這裏既有樸素的道理,又是中醫養生的精髓。
醫學工作者在長期臨床中觀察到,有不少危重病人或身患絕症者,凡能坦然自若、樂觀開朗地麵對病情,積極配合醫生診療的,大多心寬體泰,抗病力增強,元氣逐漸恢複,病情穩定。而憂愁懼死的患者,則精神崩潰,氣血耗散,病情加速惡化,多預後不良。中醫學認為,病人的精神狀態是本,醫生的治療措施是標,醫生的治療措施通過病人的“神機”(抗病能力)才能發揮治療效應,如果病人精神已經崩潰,那麼再好的治療措施也無濟於事,即所謂“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對待生死的態度,也即是對待人生的態度。
事實上,我們不必刻意追求健康長壽,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容、淡定、坦然地麵對生活,品味人生,樂天知命,以審美的眼光打量這色彩繽紛的世界,詩意地活在真實的生命感受之中。如此,自然而然也就健康長壽了。
養生典範
2001年10月31日,一位91歲的老人特邀北京晚報記者,希望通過在北京發行量最大的北京晚報,讓更多的人知道他的遺囑。這個遺囑上寫道:“生老病死,自然規律,我已91歲,生命即將到盡頭,後事必須從簡……倘如發現不治之症,不必積極治療,盡量減少痛苦,讓我自然歸去……死後做病理解剖,與病曆對照,有教學作用的標本由病理科保存……不保留骨灰,不化妝,不舉行告別儀式,不發訃告,不開追悼會……存在我辦公室內外的個人紀念品和資料,我希望安貞醫院保存……”——遺囑人就是著名醫學專家吳英愷院士。
不久之後,他把另一首詩交到記者手裏,詼諧地說:“把一首打油詩寫給你們,這詩也許能代表我的心跡。”
行年八十五,
提前立遺囑,
死後做屍檢,
火化不留骨。
我死心平靜,
親友莫悲傷,
人生都有死,
活時當自強。
其實,吳老現在的身體非常健康,每天在協和醫院宿舍的院裏要走幾千步,食欲很好,體重僅比70歲時少了十公斤。吳老常說,活要活得有質量。吳老還有一個百歲工程:起床、吃飯、睡覺、活動,安排上,上下差不了十分鍾;肉蛋水果青菜都吃,但要平衡;動靜結合,即使在床上躺著也堅持小學時學來的八步體操;心胸開闊,“看見好事笑哈哈,看到壞事哈哈笑”。吳老回首自己一生的健康說:“肺結核、肝炎、心衰我都得過,這個百歲工程讓我活得很好。”吳老幽默地說:“我這歲數也夠終身了,好事做了,再辦壞事也辦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