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造次於是,顛沛於是(1 / 2)

原文

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裏仁》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短時間離開仁道,緊急時不離開仁道,顛沛時也不離開仁道。”

闡釋

孔子生活的年代,生存競爭殘酷,收入差距炫目,公共安全和社會變遷使人焦慮,這些今人無比鬱悶的“比較”和“落差”,孔子一天也沒能躲過去。

然而,孔子生當亂世,無論遭遇如何變化,都始終保持心理的平衡。

麵對落差,孔子信仰堅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

麵對誘惑,孔子操守堅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自我評價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這樣的人,自然能夠保持心理的平衡。這也就是孔子之所以能夠健康長壽、遠離抑鬱的重要原因。

養生之道

今天抑鬱流行,而生存狀態遠比今人差的孔子卻沒有患上抑鬱,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所謂“抑鬱”,是人的一種病態的性格。這種性格的特點是對任何事物都無興奮點,隻是用壓製、消極的態度去對待;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心理內向,甚至冷漠,往往愛鑽牛角尖。

那麼,如何遠離抑鬱呢?

要想遠離抑鬱,我們就要向孔子學習——保持心理平衡。

要知道,生活之中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如果不能處之泰然,很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導致抑鬱。

以下方法非常簡單,但對保持心理平衡非常有效,大家不妨一試。

不對自己過分苛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有些人對自己要求太高,根本力不能及,於是終日鬱鬱寡歡,認為自己時運不佳,自尋煩惱。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有時對自己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往往因小小的瑕疵而自責,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為了避免挫折感,當然應該把目標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懂得欣賞自己已經得到的成就,自然心情舒暢。

對他人的期望不要過高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愛他的人身上,假如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感失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優點與缺點,何必要求別人來迎合自己呢?

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

當我們勃然大怒的時候,很多錯事和失態的事都會做出來。與其事後後悔還不如事前加以自製。把憤怒發泄於另一方麵,如打球和唱歌上。

偶然也要屈服

一個做大事的人處世總是從大處看,隻有一些無見識的人才會向小處鑽。因此,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小處有時也無須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暫時逃避

在生活受到挫折時,便應該暫時把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睡眠或看電影等。等到心境平靜時,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