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人傾訴
把所有的抑鬱都埋藏在心裏,隻會令自己鬱鬱寡歡,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告訴給你的知己好友或師長,心情會頓感舒暢。
為別人做點事
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不單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可以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在一個時間內隻做一件事
一個人麵對很多急需處理的事,精神壓力過大,常常會構成憂思、精神崩潰等疾病。所以,要減少自己的精神負擔,不應同時進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自己心力俱疲。
不要處處與人競爭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他們處處以人作為競爭對象,使自己常常處於緊張狀態。其實與人相處,應該以和為貴,隻要你不把人看成對手,人家也不一定把你看成對手。
對人表示善意
我們經常被人排斥是因為人家對我們有戒心。如果在適當時候表示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樹敵人,心境自然變得平靜。
娛樂
這是消除心理壓力的最好的辦法。娛樂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令心境舒暢。
養生典範
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對養生保健很有講究,尤其注重養心。
李漁主張樂觀地對待人生,認為睡、坐、行、立、飲、談等皆可為樂。至於樂與不樂,則存乎一心。
李漁說:“樂不在外而在心,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意即隻要能夠樂觀地對待人生,則到處都是樂園;假若悲觀地對待人生,則無處不是苦海。
李漁在談到“窮人行樂之法”時說:“窮人行樂之方,無他秘巧,也隻有——我以為貧,更有貧於我者;我以為賤,更有賤於我者……以此居心,則苦海竟成樂地。”意即當自身處於貧困不得誌時,想想比自己更窮更痛苦的人,心理自然容易平衡;若與豪紳富貴人相比,就越比越泄氣,越比越不平,這就叫“人比人氣死人”。
為了具體說明其情誌養生法,李漁例舉了這樣一個實例:
有一富豪出遊在外,住在旅店,時值夏秋季節,蚊蠅很多,帳內蚊蟲驅之不出,時遭叮咬,感到十分苦惱。另有一位亭長露宿在帳外,時時被蚊蟲叮咬,根本無法入睡,他隻好起床不斷地進行奔跑和拍打,並且哼著小調以驅趕蚊蟲取樂。富豪深感奇怪,便問亭長:“我在帳內僅僅遭到少數幾個蚊蟲叮咬,就感到煩惱不已、痛苦不堪,而你在帳外遭到那麼多蚊蟲地叮咬,為何以驅趕蚊蟲取樂呢?”亭長回答說:“沒有前後比較就沒有今天的快樂。回憶前些年,我遭人誣告陷害坐牢,手足均被捆綁,上著枷鎖,坐臥不得自由,那時的蚊蟲比今天多得多,而我全身四肢動彈不得,隻能任其叮咬,那時才真叫痛苦。想想今天,我能夠自由自在地驅趕蚊蟲,又哪有不樂之理呢?”那位富豪聽了以後,恍然大悟,一切煩惱和痛苦便隨之煙消雲散。
李漁的行樂養生法,乍看起來似乎有點阿Q精神,實際上卻蘊涵著深奧的人生哲理,對於現代人也不無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