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不知不慍,不亦君子(1 / 2)

原文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風範嗎?”

闡釋

孔子周遊列國,想把他的政治主張加以推廣,結果卻處處碰壁。在周遊的途中遇到的許多人,如城門的看門人、耕田的農夫等,都對孔子表示不理解,甚至冷嘲熱諷。

一次,子路外出辦事,因晚歸而在城外過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進城,守門人問他:“你從哪裏來?”

子路回答說:“從孔丘那裏來。”

守門人便挖苦道:“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而還要去做的人嗎?”

還有一次,孔子與弟子找不到渡口,見路邊有兩個耕田的人,便叫子路去問渡口在哪裏。

這兩個耕田的人,一個叫長沮,一個叫桀溺。子路先向長沮打聽。長沮問子路:“那位駕車的是誰?”

子路說:“是孔丘。”

長沮又問:“是魯國的那位孔丘嗎?”

子路回答:“是的。”

於是長沮便譏諷道:“他不是‘聖人’嗎?難道還不知道渡口在哪裏?”

子路見長沮如此態度,便去問桀溺。

桀溺問:“你是誰?”

子路回答:“我是子路。”

桀溺又問:“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

子路回答:“是的。”

桀溺便說:“社會紛亂就像滔滔的洪水一樣彌漫,誰能把紛亂的社會變革過來呢?與其跟著像孔子這樣的躲避壞人的人東奔西走,倒不如跟著我們這樣避於世外的人隱居不出來呢!”

說完,便不再理會子路,自顧耕田了。

這樣的事例很多。然而,孔子並不因為人們不理解他、嘲笑他而生氣、怨恨。他懂得冷靜地麵對嘲笑,懂得如何在嘲笑中認可自我。他認為自己的主張是正確的,雖一時不能被人理解,但時間將會證明一切。

在子路碰了長沮、桀溺的釘子之後,回去告訴了孔子,孔子說:“人總該有責任的,怎麼能自顧隱居山林跟鳥獸同群呢?我不去跟人群打交道,又跟誰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有道,我也就不必如此棲棲惶惶,同你們一起尋求改革了。”

對於冷嘲熱諷,孔子反問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風範嗎?

養生之道

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不被人理解或遭到他人冷嘲熱諷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你是怎麼做的呢?

你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還是把嘲笑之恥化為發奮之勇,變短為長;又或是對他人的嘲笑生氣憤怒、懷恨在心……

從道德方麵來說,孔子告訴我們,別人嘲笑我們,說明他品質低劣。如果我們因此而仇恨他,說明我們也並非君子。所以,麵對嘲笑,我們大可一笑而過、不去計較。

從事業方麵來說,嘲笑是意誌的大蠹、是事業的天敵、是前進的羈絆;而成功的花環隻屬於那些麵對嘲笑而嗤之以鼻的人,屬於那些麵對嘲笑奮進的人!

從健康養生方麵來說,麵對嘲笑生氣、怨恨,無疑會使疾病纏身、健康遠離。

麵對嘲笑,生氣憤怒

中醫認為,人的精神心理活動與肝髒的功能有關。當人受到精神刺激造成心情不暢、生氣憤怒時,會影響肝髒功能的正常發揮。肝髒有貯藏、調節全身血液的功能,對女性來說肝髒功能正常是保證月經正常的重要條件之一。肝髒還能通過調節氣機輔助脾胃消化運輸飲食精微,肝氣鬱結則氣機不利,則不思飲食。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遇到令人非常生氣的事情時,就會沒有食欲,不想吃飯。肝髒還與精神活動有關,肝氣不舒則急躁易怒,情緒激動有時就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