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讀書養生,祛病延年(1 / 2)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無邪念’。”

闡釋

在《論語》中,孔子多處講到《詩經》對人的陶冶作用。

孔子說:“《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無邪念’。”

《詩經》的雛形,原是周朝以來數百年間,各個國家勞人、思婦的作品。

“勞人”就是常年不在家,為社會、為國家在外奔波、一生勞勞碌碌的人。

“思婦”就是在男女戀愛中,思想感情無法表達而蘊藏在心的婦女。這種思想情感,本是不可對人言說的,後來用文字記錄了下來,流傳開來。

所以,孔子把詩集中起來,可以流傳的加以整理,不能流傳的予以刪除。經過孔子“刪詩書”以後,精選編輯出來的作品有三百篇,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詩經》。

孔子對其弟子說:“為什麼不學習《詩經》呢?學《詩經》,可以啟發人聯想的能力,可以培養人觀察事物的敏銳力,可以增強人的群體意識,可以抒發人哀怨的情懷。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主,最起碼還可以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後來,孔子又對他的兒子伯魚說:“你學習研究過《周南》、《召南》了沒有?作為一個人而不去學習研究《周南》、《召南》,他不就像麵對牆麵而站立著嗎?一物也不可見,寸步也不可行啊!”

事實上,孔子不僅喜愛《詩經》,還喜歡其他一些有益的書籍,如《周易》。

《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說卦》、《文言》。”

據文獻記載,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孔子感慨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孔子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這就是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的故事。

由上可見,孔子愛書、喜歡讀書,所以,他能擁有淵博的學識。而且在靜心讀書的同時,孔子還頤養了心性、陶冶了情操、健康了身體。

養生之道

我國漢代文學家劉向說過,書就像藥一樣,經常讀書可以治愚。所謂“治愚”,就是變得明白事理,從養生保健方麵來說,就是增強防病的信心、決心和能力。用現代觀點來看,讀書是積極的思維方式,能使大腦產生一種神經肽的高級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增強細胞免疫力,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無怪乎古今的許多名人,對讀書健身這一問題屢有論述。

“讀書有味身忘老”,這是南宋大詩人陸遊的深切體會。著名散文家秦牧總結讀書的作用時說:“書中自有妙藥。”戲劇電影大師夏衍說得更具體:“不愛動腦,不愛讀書,不愛思考的人,很容易得‘老年癡呆症’。”

事實上,讀書確實有益於祛病養生。據世界衛生組織監測中心調查,肝炎、糖尿病、腦血管病等常見病的死亡率,與患者文化程度呈負相關關係,文化程度越高,得病後的死亡率越低,長壽的可能性越大。另據美國人壽保險公司對年逾百歲老人的調查,其中多數人有愛好讀書的習慣。

讀書所以能祛病養生,大致有以下原因:

首先,讀書使人擺脫不良情緒困擾,保持良好、積極的心理狀態。

我國103歲詩翁葛祖蘭曾說:“我的長壽之道就在讀書與寫詩,它使我胸襟豁達,心情閑適。”20世紀50年代,年近80的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受到點名批判,大字報鋪天蓋地,他卻毫不在意,照樣有說有笑。他認為,光明的信仰、堅定的意誌、大海的胸懷,乃是生命力的基調。他能做到這一點,當然與長期讀書的涵養有關。

其次,讀書有利於健腦防衰。

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科裏斯指出:“腦子用得越少,越易老化。”看來,生命在於運動,不僅指身體運動,還包括腦運動,通過大腦協調機體各部分功能,達到健身目的。腦運動的方法很多,如弈棋、寫作、猜謎等,讀書也是重要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