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富而可求,吾亦為之(1 / 2)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如果財富是可以求得的,就算是執鞭子這種低賤的工作,我也願意去做。”

闡釋

追求財富是人之常情,財源廣進、財運亨通是人們普遍而合理的願望,也是古來就有的願望。有人甚至還把這想發財的願望寫到了自家大門上。是誰家呢?孔子他們家!

凡是去過曲阜孔府的人都知道,門兩邊的對聯上寫著:“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意思就是說,這個府第是可以和國家一起同享安定富有,希望這個家庭可以與蒼天一樣長久,是懂文章、有道德的家庭。

雖然對聯中沒提到一個“財”字,但玄機自在其中。對聯中的這個“富”字上麵少了一點,乍一看還以為是寫了錯別字呢,其實就是希望財富能夠永遠不到頭的意思。這不就是寄托著發財致富的願望嗎?這幅對聯雖不是孔子親筆所寫,卻也是孔子的後世子孫對他願望的繼承。

在孔子看來,對財富的關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什麼好避忌的。

那麼,財富應該怎樣去求得呢?

孔子告訴我們,“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在古代“執鞭之士”幹的都是比較低賤的活兒,要麼是拿著皮鞭子維持集市秩序的守門人,要麼為天子和諸侯執鞭看門或為他們外出時拿著鞭子開道、維持秩序的人。孔子說,如果財富是可以求得的,就算是執鞭子這種低賤的工作,我也願意去做。但財富也不能強求,如果求不來的話,我還是去幹自己喜歡幹的事情吧!

然而,對於財富,孔子更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還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由此可見,孔子雖然希望富貴,但從不以富貴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不以奢侈享受為幸福生活,從不因生活的困頓而影響自己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毋庸置疑,孔子的財富觀是其健康長壽的一大重要原因。

養生之道

在一切崇尚健康的時代,如果沒有健康的財富觀,不管一個人擁有多少,都會為財富所累:感覺貧窮的人不顧一切地追逐,而富有者卻常常會感到“不安”和“煩惱”。

據媒體報道,國外一家媒體披露了“世界頂級富豪的精神世界”。該項調查的結果是:“多數富豪對金錢的態度是愛恨交加。”——過多的財富給他們帶來了更多於常人的不安和煩惱。

這家媒體做這次調研的起因,大概是緣於美國巨富巴菲特的善舉,這位一向以“摳門兒”著稱的“大鱷”,竟一次捐出了全部財富的百分之八十多(370億美元),用於修建紐約公共圖書館。這是足以引起所有富人進行思考的事,而比他更先一步為這個圖書館出資出力的,則是比他更有錢的蓋茨。

由外及內,最近一些年,李嘉誠等的行蹤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如果你走進一些校園或公共場所,在一些“高大”的建築上,總會發現他們的名字在熠熠生輝。他們,不像有些富人那樣把金錢緊緊地捂在錢包裏,他們不斷地創造財富,也不斷地用這些財富給更多的人創造福利。在他們的內心裏,絕不會因為擁有很多的財富而不安和煩惱。相反,擁有健康財富觀的他們,一定是輕鬆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