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坐堂行醫張太守(1 / 2)

東漢末年,有一任長沙太守(相當於現今市長)大名張仲景,工餘不狩獵,不釣魚,坐堂行醫,為民療疾。尤其令人欽慕的是,在他掌管長沙期間,曾發生大麵積瘟疫,傳染病流行,他不為所懼,退下衣冠,救斯民於水火,千百年一直深受百姓的敬仰和愛戴。

史載:“東漢末年,疫鬁橫行,萬戶蕭瑟。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可怕的瘟疫在中華大地上悄無聲息地蔓延,發病的人突然高燒、咳嗽、胸悶,然後在極端痛苦中死去,其典型症狀與現代流行病近似,尤其以鄭州、長沙和洛陽等地為盛。

在這場中華民族空前的大劫難中,一位南陽人挺身而出,這位醫學奇才的出現,讓那段陰霾的歲月有了一抹亮色。時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利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把脈診治。但當時的官箴規定,太守不得擅進民屋,不能隨便接近普通老百姓。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個仔細給百姓把脈診病。久而久之,形成慣例,每逢初一、十五,張仲景的衙門前就聚集了許多來自各方的患者。後人懷念張仲景濟世救民的胸懷,就把在中藥鋪稱為“堂”,在藥鋪裏診病的醫生稱為“坐堂醫生”。張仲景的醫方稱為“長沙方”,學醫叫做“問道長沙”,湖南各地老中醫收徒,都必行“拜仲景先師禮”。如今,長沙大街小巷所見“九芝堂”、“楚仁堂”等都源於此。在他曾經坐堂行醫的地方(現湖南省中醫院)刊有紀念性石碑,以供憑吊。

張仲景認為疫病(傳染病)的發生是由於身體受了寒氣的傷害,故將疫病統稱為“傷寒”。“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意思是說,在所有疾病中,疫病是最迫切的問題。西醫傳入中國後,一種由細菌所致的腸道傳染病被譯為“傷寒”,導致這種腸道傳染病的細菌就是傷寒杆菌。由此可見,古代中醫所說的傷寒與西醫的傷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連綿數千年來,扁鵲、華佗、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王惟一、李時珍、葉天士……這些中國醫史上的名醫,都是一座座令人仰視的高山。曾幾何時,疫病無數次瘋狂襲擊我們這個民族,試圖阻擋中華文明前進的腳步。正是這些悲憫蒼生的名家一次次“扶正祛邪”,護佑著我們的祖先,將災難踩在腳下,一路走過數千年滄桑曲折而又輝煌壯麗的歲月,維係了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

在這麼多傑出的杏林人物中,張仲景為什麼獨尊為“醫聖”?一直被視為中國醫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時光彰顯了張仲景的價值。那是因為他的《傷寒雜病論》偉大!他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出用望色、聞聲、問症、切脈等4種方法來分析病人所患的是哪種疾病?以陰、陽、表、裏、寒、熱、虛、實8種方法來判斷病症的性質和發生的原因。他所提出的“六經分證,八綱辨證”的辨證論治理論,為中醫學建立了基本規範和框架。一千八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是傳統中醫的支柱性理論,當代中醫研究都是在這個平台上展開的。而且很多內容是終極性的,後人難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