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他對於中醫學的貢獻,相當於孔子對儒家,牛頓、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貢獻。人們把《傷寒論》與《論語》相提並論,尊之為“醫經”,把張仲景與孔子相比,認為“醫門之仲景,猶儒家之孔子”。《傷寒論》中的113個處方,都是頗具奇效的經典配方,被後人稱作“經方”、“醫方之祖”。
就是這樣一個醫學大家,但他的生平卻是一個若真若幻、似有似無的不解之謎。看來不可思議,無奈卻是事實。漢末到三國時期英雄輩出,曹操、劉備、關羽、孫權等青史留名。對於這些長於征戰殺伐的豪傑,對於那些血腥彪悍的場麵,中國的史書向來不惜筆墨大肆渲染,但對於活人無數、澤被蒼生的醫聖,《後漢書》、《三國誌》卻吝嗇到不著一字的程度,從沒提到這位偉大的醫者,直到唐代的《名醫錄》,才為他立傳。
至於個中緣由,翻開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我們可以窺見端倪,在序言中,張仲景對於行醫還是當官,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他對當時“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的醫學沒有人“留神醫藥,精究方術”表示奇怪。而人們的才能和精力都用在追名逐利、攀附權貴上,張仲景認為這種狀況是“舉世昏迷,莫能覺悟”。我左思右想,方才悟到:這張仲景與當時“主流社會”的“主流觀念”背道而馳,怎麼可以青史留名?直到他確實無法超越、被後人追捧為醫聖後,還得靠戴上“長沙太守”的帽子來抬高身價,這是中國文化天生的缺陷。將近兩千年的風刀霜劍,山川大地改變了模樣,可中國的官本位陰魂仍根深蒂固,無處不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雖然正史不敢正眼,不錄張仲景的功德,但老百姓記住了張仲景。從張仲景留下的藥方來看,都是在合理、有效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簡單,有的藥方隻有幾味藥,既能治病又讓患者省錢。撇開醫術不說,就這一點,也足以讓現在那些掙錢吃回扣、動輒開大處方的醫生羞愧汗顏。
留言薈萃
荷:醫聖在長沙,而“長沙方”,而“問道長沙”,真乃長沙人民的福啊!
雲貴:作為一名醫務人員,我們實在應該向醫聖學習。
思考的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當官與行醫並不矛盾,當官可解百姓疾苦,行醫也是解百姓疾苦,隻不過此疾苦非彼疾苦,但都是為了造福百姓!
我不是秋風:身體的疾病有良醫,而社會的疾病造就的心理疾病卻要良官!
隨緣:“救死扶傷”乃行醫者之根本。隻可惜當下太多的行醫者,身上沾滿了銅臭味!
天花板:張仲景曰: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