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塘曾是曾國藩訓練湘軍的地方,曾國藩歸葬於此,他可以在伏龍山頭遠遠看見自己曾經奮戰過的湘江沙洲;奉旨處理天津教案而遭謾罵,也許他一直慚愧在心,想找個安靜、偏僻的地方,來洗滌內心的愧疚……
離文正公忌日不久,今年春寒料峭,細雨霏霏的一天。我獨自來到坪塘憑吊曾國藩,非親非故,是他的千秋功業,是他的人格魅力,是他的文韜武略,是他的道德文章……他的一切如磁力一樣吸引著我前來憑吊。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軍,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如今俗世流傳“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升官最快,37歲官至二品;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保官最穩,曆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曆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一整套官場絕學,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裏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毛澤東一生的投影,也折射了曾氏的影子。難怪毛澤東早年“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對曾氏為人更是頂禮膜拜“足為吾人之師資”。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
曆史上的英雄豪傑,他們生前“了卻君王天下事”,死後卻未贏得美名,這不是他的悲哀!可悲的是我們缺乏深邃曆史的眼光和判斷,隨波逐流,缺少應有的尊重和愛戴。我並非全麵評價曾文正,也無意全盤推翻前人對曾的結論;而隻想破除偉人迷信,恢複曆史真麵,給予偉人所應有的尊重。因為,這不僅關乎曆史,也關乎現實和未來!
留言薈萃
少年英雄:作家鬱達夫先生曾說過:“有了偉大的人物出現,而不知崇敬、愛戴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與此同理,迷信的民族,也是毫無出息的民族。
海上日出:曆史是人民寫的。
江流:“立德、立言、言功”的典範。
韋達:有空也去坪塘看看老人家。
妖精:原來我也不喜歡曾國藩,看了你的文章後,總算對他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