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力排障礙傾心漢化(5)(2 / 3)

又次,培養見習,為康熙朝準備了一大批名相能臣。順治帝親政不過十年,從順治三年舉行第一次會試起,到其十八年正月病故,一共舉行了七科會試。由於他英年去世,一些優秀進士、庶吉士雖然還來不及治理部院入閣拜相,但經世祖擢用培養,多已入值內廷,或為部院司員侍郎尚書,到康熙前期入閣拜相,成為創建“康乾盛世”的主要大臣,比如徐元文,少年英俊,二十歲中舉,順治十六年二十五歲欽點狀元。順治帝召見元文於乾清門,諭以特簡之意,“還啟皇太後曰:今歲得一佳狀元。賜其冠帶蟒服裘靴,視舊典有加”。元文率諸進士謝恩,“世祖為禦殿,百官陪列,鴻臚讀表,前此未有也”,授翰林院修撰,“數被宣召”。元文為詩記此說:“空傳枚馬金門侍,隻倚雕蟲侍武皇”,抒發了其“生平致君之誌”。元文曾從幸南苑,帝賜其乘禦馬,命學士折庫納為其執鐙,折庫納乃元文館師,元文“遜謝不敢”,乃改命侍衛執鐙。元文又曾於晚上入宮,帝在便殿召對,帝命賜饌,又賜其從者食,此皆罕有之殊遇。元文後在康熙朝曆任國子監祭酒、翰林院掌院學士、左都禦史、刑部尚書和大學士。《清史列傳》第9卷,《徐元文傳》;《清代碑傳全集》第12卷,《徐元文行狀》。

馮溥,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翰林院侍讀學士,值講經筵。“世祖幸內院,顧大學士曰:朕視馮溥乃真翰林也”。十六年馮溥升任吏部侍郎,康熙六年遷左都禦史,八年擢刑部尚書,十年升任大學士,直到康熙二十一年七十四歲時始致仕還鄉。吳正治,順治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右庶子,十五年出任江西南昌道,遷陝西按察使,“所至以清廉執法著稱”,十七年內擢工部侍郎,調刑部侍郎。康熙時曆任左都禦史、工部尚書、禮部尚書,二十年拜文華殿大學士。黃機,順治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侍讀,再遷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康熙六年晉尚書,後任至大學士。宋德宜,順治十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屢遷至國子監祭酒,康熙時曆任左都禦史、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吏部尚書,二十三年拜大學士。伊桑阿,滿洲正黃旗人,順治九年進士,累擢至內閣學士,康熙時曆任吏戶禮兵工部尚書,二十七年拜大學士。魏裔介,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曆任給事中、都給事中、太常寺少卿、左副都禦史,康熙三年拜大學士。熊賜履,順治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晉侍讀,康熙十四年超授大學士。李之芳,順治四年進士,屢擢至郎中、禦史,巡按山西,康熙時曆任浙江總督、兵部吏部尚書,拜大學士。王熙,順治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屢受世祖嘉獎,十五年擢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為世祖起草遺詔,康熙時曆任左都禦史、尚書,拜大學士,為相二十年。陳廷敬、李天馥、吳等進士,在康熙時亦任至大學士。他們都為“康乾盛世”之奠立,作出了重要貢獻。《清史稿》第二百五十卷記述了李、馮溥、王熙、吳正治、黃機、宋德宜、伊桑阿、徐元文、孫廷銓、杜立德、阿蘭泰等十位大學士事跡後,加以評論說:“康熙初葉,主少國疑,滿漢未協,四輔臣之專恣,三藩之變亂,台灣海寇之□蕩,措置偶乖,皆足以動搖國本。、廷銓、立德、溥當多事之口,百計匡襄;熙預顧命,參軍謀;正治等入閣,值事定後,從容密勿,隨事納忠;伊桑阿、阿蘭泰推誠布公,受知尤深。康熙之政,視成、宣、文、景駕而上之,諸臣與有功焉。”

再次,慧眼識奇才,破格擢用卑微小吏。順治帝雖特重庶吉士、進士,大量擢用漢官,倚任前朝舊宦(如陳名夏、金之俊等),但對非科舉出身之能員,哪怕是職卑望淺,隻要是確有真才實學,亦破格提拔重用,圖海之起,即係明證。圖海,字麟洲,馬佳氏,滿洲正黃旗人,初係筆帖士,順治初充中書舍人,“具文武才”。清人載述圖海之被皇上擢用情形說:“初,公為中書舍人,負寶從世祖之南苑,上心識其人,欲重用之。恐人不服,因謂眾輔臣曰:某中書舉止異常,當置於法。眾以無罪請。上曰:否則立置卿相,方可滿其願也。因立授內閣學士”。昭:《嘯亭雜錄》第2卷,《圖文襄公用兵》。這是順治八年的事。第二年授騎都尉世職。順治十年四月,圖海被擢任內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十二年又加太子太保,攝刑部尚書事,十三年考滿,加少保,蔭一子入監讀書,又兼任都統,十五年同大學士巴哈納等校訂《大清律》。三年之間由小小中書舍人一躍而為大學士,榮為三公三孤。但順治帝對臣僚並不溺愛姑息,一旦發現其有大過,即嚴加懲處,對圖海也不例外。順治十六年閏三月,公額爾克戴青之家奴陳保等人毆打侍衛阿拉那後,反誣告阿拉那抽刀相擊,並擅自將其綁縛,刑部審理此案時,竟偏聽陳保等惡奴之言,擬議將阿拉那鞭一百,折贖。世祖初允其議,不久發現此案是非顛倒,遂於閏三月二十二日將圖海革職議罪。他諭告吏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