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海向經簡用內閣,期其恪恭讚理,克副委任,乃不肯虛公存心,凡事每多專擅,無論朕所未見之處,恣肆多端,即在朕前議論,往往謬妄執拗,務求己勝。朕知其行事如此,不可久留密勿之地,故調用刑部,彼猶不悟,以為不能堪任,侈然自滿,受事有年,不思感恩報稱,過誤愈多,屢加誡諭,迄無悛悔。朕複不忍遽棄,屢以小事懲處,使之警醒,猶然置若罔聞,如阿拉那一案,問理不公,是非顛倒,情弊顯然,朕麵加詰問,仍巧言支飾,不以實對,負恩溺職,殊為可惡,已經革職付部,著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會同從重議罪具奏。”③《清世祖實錄》第125卷第13頁;第14頁。
過了兩天,閏三月二十四日,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等官遵旨會議奏稱:刑部尚書圖海負恩溺職,應論絞。帝降旨批示:圖海情罪重大,本當依議正法,但念其任用有年,姑免死,革職,家產籍沒。③。
經過這次重懲,圖海閉門思過,潛心研討,文武才幹俱增,世祖亦念其懲處過重,欲加寬宥,因去世未及發旨。順治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四大輔臣以新君聖祖名義諭告吏部說:“世祖皇帝遺旨:原任都統圖海,情罪原曲,欲改未及,遇有滿洲都統缺補用。”著圖海補授滿洲正黃旗都統。《清世祖實錄》第5卷第7頁。康熙六年圖海複任大學士,後為平定三藩和察哈爾部蒙古親王布爾尼叛亂,建樹了巨大功勳。
世祖福臨對前明故臣,尤其是進士出身的舊臣,因其諳悉故事和典籍,亦很賞識和重用,如洪承疇、陳名夏、馮銓、陳之遴、劉正宗、成克鞏、金之俊、王永吉、黨崇雅、衛周祚、高爾儼、張端等,皆先後擢任大學士,參讚密勿。
在清初大多數滿洲臣僚不諳明例政事,不悉民情,不知漢官賢奸,甚至不通漢話漢文的情況下,順治帝能大量擢用漢官,任以大學士,參議政務,對革除明季積弊,妥善處理滿漢關係,減輕黎民痛苦,緩和民族矛盾,安定社會,恢複和發展經濟,穩定政局,進行統一全國的工作,無疑起了較好的作用。
五、間掌部印提高漢官職權。
順治皇帝福臨在順治十年正月、十六年十月,先後頒發了兩道震驚朝野的諭旨。十年正月初三,他諭內三院:“朕稽曆代聖君良臣,一心一德,克致太平,載諸史冊,甚盛事也。朕自親政以來,各衙門奏事,但有滿臣,未見漢臣,頃經禦史條奏,甚屬詳懇。朕思大小臣工,皆朕腹心手足,嗣後凡進奏本章,內院、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等衙門,滿漢侍郎卿以上,參酌公同來奏,其奏內事情,或未當者,可以顧問商酌。爾等傳諭諸臣,務體朕懷,各竭公忠,盡除推諉,以紹一心一德之盛。”《清世祖實錄》第71卷第2、3頁。
順治十六年十月初四,帝諭吏部:“向來各衙門印務,俱係滿官掌管,以後各部尚書、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必分別滿漢。爾部即傳諭各衙門一體遵行。”《清世祖實錄》第129卷第2頁。
這兩道諭旨之所以會震驚朝野,主要是因為它道出了滿官掌握實權漢官隻是虛列其位的情形,並要將此弊習予以革除,真正授予漢官較大的權力。從順治元年五月攝政王多爾袞統軍入京定鼎中原以後,就定製部院除理藩院外,侍郎以下,皆是滿漢複職。順治五年起,增設漢尚書,各部都是滿尚書一員漢尚書一員,侍郎則是滿漢各二員,都察院是滿漢左都禦史各一員,左副都禦史各二員,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司官也是滿漢兼有。乍看起來,好似滿漢真是一家,對半掌權,實情卻遠非如此,這兩道諭旨便是說明這種情形的最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