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力排障礙傾心漢化(8)(2 / 3)

其實,陳名夏所說“隻須留頭發、複衣冠,天下即太平矣”,應是至理名言。十年前,清軍於順治元年四月大敗李自成部農民軍入山海關後,到順治二年五月下江南,基本上是一帆風順,很少被阻。廣大兵民痛恨明末諸帝的倒行逆施,橫征暴斂,草菅人命,驕奢淫逸,早就不存擁明複明之意,各地州縣紛紛望風投降。眼看即將順利迅速統一全國,不料攝政王多爾袞卻勝利衝昏頭腦,改變了關於不令發的明智決定。他曾於順治元年五月初三,即進入北京的第二天,諭令官民發易服,“衣冠悉遵本朝製度”,如不發,則“是有狐疑觀望之意”。但因漢人反對,他於同月二十四日又下諭停止發說:“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發,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清世祖實錄》第5卷第2、3、10頁。同年七月他又批示:“目下急剿逆賊,兵務方殷,衣冠禮樂未遑製定。近日特旨簡用各官,都且照依明式速製本品冠服,以便謝恩蒞事。”衣冠服製也仍暫時因循明製。這樣一來,漢官漢民心方安定,“聞俱免剃頭之諭,軍民歡呼”。但是,一到順治二年五月定國大將軍豫親王多鐸攻下南京,擒獲南明弘光帝,多爾袞立即以帝名義下令厲行發,宣布限十日內“盡令發,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有複為此事讀進章奏,欲將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製,不隨本朝製度者,殺無赦”。《清世祖實錄》第17卷第8頁。就是這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命令一下,使“東南郡邑,一時帖然,猶若不知有鼎革之事者”的形勢,驟然改變,使“前朝孤臣義士”和平民百姓“紛紛四起”,一時逐縣令,起義兵,抗清烽火燃遍全國,使清政府統一全國的計劃推遲了十來年。直到寧完我彈劾陳名夏之時,由發令引起的抗清戰爭仍在進行,清定南王孔有德、定遠大將軍敬謹親王尼堪相繼在四個月內兵敗喪命。

陳名夏正是深刻地看出了以發易服為標誌的民族壓迫政策,已經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後果,而且還會繼續產生惡劣影響,才從忠於朝廷的立場,而想在適當時機奏明皇上,予以改變,以便統一全國,安定民心,鞏固大清王朝。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位傾心漢化,征詢漢官治國之道,欲圖大有作為的順治皇帝福臨,絕不可能改變自太祖太宗以來的祖製,他的進步、漢化、開明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他的“滿漢一體”是必須服從於“首崇滿洲”基本國策的,他絕對不可能廢除體現君威維護滿洲貴族特權的製度和政策。而且這位年輕君主,性格暴躁,好衝動,極不冷靜,既“能聽受他人底忠告,然而也能容易受惡勢力的影響”,一怒之下,可以完全不顧一切地行事。寧完我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大講特講“留發複衣冠”之事,果然把皇上激怒了,諭將陳名夏從重懲辦,予以絞死。

陳名夏固然有錯有過,也的確在結黨營私,其品質氣節更為惡劣,既背明降清,又一媚睿王,再諂譚泰,三邀寵於福臨,死不足惜,但他不死於為非作歹之過,不誅於朝秦暮楚政治風雲變幻之時,而喪命於欲圖安民定國效忠朝廷之良策,慘敗在北黨手下。被定成“陰謀潛移”的大清奸臣,恐怕他是至死也不會瞑目的。

順治帝福臨於十一年三月十一日降旨絞死陳名夏後,餘怒未消,過了七天,三月十八日,他又降諭都察院科道等官,斥責言官懼怯溺職庇護陳名夏等奸人說:“陳名夏奸惡事情,爾等明知,向來懼怯不言,已屬溺職,及至麵詰勒令回奏,皆雲雖有風聞,未得實據。朕在深宮,尚且洞悉,爾等職司耳目,何得懵無見聞,明係知而不言,相率欺蔽,人臣為國為君,忠愛之道,豈宜如此。今陳名夏已經正法,爾等言官,薄加降懲,聊示懲戒,以後務宜痛改前過,從善去邪,知無不言,言無不實,庶使壬屏跡,中外肅清,副朕求言圖治之意。若仍前畏忌,緘默苟容,顛倒黑白,徇私報怨,明知奸惡,庇護黨類不肯糾參,而誣陷良善,驅除異己,蔽塞主聰,混淆國是,複蹈明末陋習,誤國負君,惟爾等之咎,定行重治,決不再寬。”《清世祖實錄》第82卷第16、17頁。

福臨此諭,本想借處死陳名夏來糾正或革除黨爭舊習,不料言官錯誤領會主旨,認為是要窮追陳黨,有的北黨人員原本存有舊怨,借此機會狠擊南黨,因此一時上疏,大攻陳名夏的友朋親好,言路大亂。帝覽之後,十分惱怒,立於五月十四日降諭斥責,予以糾正。他諭告都察院科道等官說:“朕覽近日言官糾參章疏,都牽連陳名夏,或曰名夏親戚,或曰名夏黨羽,似此紛紜,舉朝幾無善類矣。爾等言官,既有真見,何不言於名夏未發覺之前,乃因已經正法轍吹求無已,成何政體,殊非朕虛懷納諫之意。以後論人論事,隻許指實直言,不許再借陳名夏親戚黨羽進奏,如有違犯者,定行重治,必不輕恕。”《清世祖實錄》第83卷第6頁。

陳名夏之案從法律上在官場上雖告一段落,但對此案的評論並未結束,不少人認為這是一件冤案,盡管陳名夏本人之氣節品質作風不值一談,但他之被這樣懲處,卻是不公正的。著名曆史學家談遷在陳名夏絞死時,正在北京,他在其所著的《北遊錄》中,寫了《陳名夏》這一專條,記述和評論此事,論述此案之因和陳被絞的緣故。雖然談遷心向故明,常在自己著作上署名為“江左遺民”,對陳名夏不會有好感,但也認為陳乃冤死。現摘錄此條部分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