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力排障礙傾心漢化(8)(3 / 3)

“……已晉尚書入內院,攝政王甚任之,強力敢任。辛卯夏,坐累,幸得解複職。是冬,又坐累,壬辰正月隸正黃旗。正黃旗者,天子之親軍也,知國族側目,故攜從紆禍□□□(順治十年)複相,北人隱忌而無以發。癸巳四月,甄別詞林,頗出其意。時給千五百,治宅皇城內。時議用師西南,求出鎮,不允,以洪承疇往。甲午正月(順治十一年),總督陝西闕,又欲往不果,蓋避眾忌而上待之殊厚。雖寧完我、馮銓同位,不相能。往者銓獲罪,廷訊折之,曰:老先生毋多言,其諭旨出名夏。前名夏遣諭出完我。各隱械以俟。二月,寧進議政大臣,識者為名夏危之。上嚐出先朝冠服示內院,眾稱善,實嚐之也。三月朔,寧列名夏十二罪,謂複冠服改詔旨縱子通賄等事。明日午刻,上自訊名夏,抗辯不屈。是日,遍召群臣,名夏未知其故忽上臨內院,侍臣讀昨奏,名夏即條對。上彌怒,即欲辯,何不待宣訖也,遂令九卿聽於左闕門。諸臣環坐,名夏跽對,完我叱之,連逮班役二人蒼頭二人,名夏遂宿直會。又明日複訊。……詰朝又訊,上自登午門樓望之,諸臣不詰,名夏詞不屈,刑科右給事中懷寧劉佘謨、禦史陳秉彝獨為申理,上適見,召佘謨登樓詰之,上怒其亢,奪職。……至(三月)十日,諸王及大臣訊於內殿。明日複訊。又明日申刻有旨,使者挾之馬上,問何往,曰門上。名夏謂收係也,曰以鐵索來,使者曰否否。名夏知不測,馬上顧其客柳生曰:我色竟不動也。過天主堂前,值湯若望班役,呼之曰:汝主在否?曰:出。曰:我行矣,度此後不複相見,我直含笑任之耳。至宣武門內之靈官廟,弓弦絞死,臨禍並無一言。……名夏故善索尼伯,時適外出,死之夕,索尼伯至,或日乘其外也。名夏才氣肮髒,好為名高,有誌經濟,性銳慮疏,雖多推薦,人不見德。在吏部時,權歸滿人,稍執論,亦不能展布,其力所得,曰我任之,其力所不能得,曰吾意無少私也。其事類如此。語人輒露微指,如植花木日向南者終佳,所推轂南人甚眾,取忌於北。安邱劉正宗同在吏部,名夏以詞林後進淩其上,益賈怨相同。馮銓薦梁清遠,範文程薦黃誌遴,寧完我薦法若真,若真不報,途以次選,而呂宮且超拜政府矣。甲午二月,選中翰十八人,內院分閱,寧完我取三卷,及互閱,名夏俱抹去,或寧為婉解,名夏勃然曰:文字我豈不識也。完我於滿人負之望,憾益次骨,不浹旬而難作。……王炳袞外轉□督糧參政,別名夏。名夏曰:才如君而外之,良詘,行內召關,毋虞也。廷訊時,名夏雲:不見一人,不受一錢。劉正宗訶曰:若不見一人,何見王炳袞絮語也。名夏子掖臣,年少?弛,流涉色貨,馳捕之,簿錄其家,田九百畝,銀七百金。掖臣逮之,名夏已不幸,上心知其冤,宥死,杖四十,流滿洲,名夏婦強氏隸京師,歸其田租。而完我別摘名夏南黨四十一人,錄禦前,賴上不問,朝士始席矣。是冬,上在南海子語馮銓曰:陳名夏多讀書,問古今事了了,即所未見書,能舉其名。銓曰:陳某於舉業似所長,餘亦易見。上不應,徐曰:陳名夏終好。自是銓不複有言”。

談遷的評述,基本上是符合曆史實際的。

可見陳名夏之死於南北黨爭和寧完我、劉正宗之陰謀,並非其對清帝不忠擾亂國事。

陳名夏雖死,南北黨爭並未結束,各有損傷。順治十三年二月三月,大學士陳之遴以結黨營私遭帝訓斥和言官劾參,陳的奉旨回奏疏中有“南北各親其親,各友其友”等語,帝益不悅,諭吏部嚴察議奏。部擬革職永不敘用,帝降旨批示:陳之遴“任意結黨營私,大負朕恩”,本當罷斥,念其已擢至大臣,“著以原官發盛京地方居住”。順治十五年又以其賄結內監吳良輔,奪官籍沒,流徙盛京,後死於徙所。《清世祖實錄》第98卷第15、20頁,第99卷第3、4、11頁;《清史列傳》第79卷,《陳之遴傳》。大學士馮銓於順治十三年被帝“以銓衰老”為辭,加太保致仕,十六年才再行起用,仍入內閣辦事。大學士劉正宗以器量狹隘,廷議之時,輒以己意為是,遭帝降旨嚴飭,被言官劾其犯有陰險欺罔等罪,下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會同刑部提問,最後於順治十七年十一月被定上罪狀十一條,議絞,帝斥其“性質暴戾,器量褊淺,持論矯激偏私”,“罪過滋大”,命革職,籍沒家產一半入旗,不許回籍。《清世祖實錄》第136卷第13―20頁,第142卷第5―13頁。

順治帝又一再諭誡漢臣革除結黨弊習。他曾於順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對漢大學士、翰林、部院尚書、侍郎及言官大講朋黨之害說:

“今人多結朋黨,究其結黨之意,不過互相攀援,以求貴耳,若然,是有損而無益也。朕常為黨人思之,既恐黨類之不合,複恐聲名之不聞,與往來周旋之不至,又恐事發禍隨,或被人舉首,戚戚若此,何若為國為君效忠,安受富貴之為榮乎。縱使黨羽已成,及陷誅戮,孰能庇免?即如誅陳名夏、黜龔鼎孳時,其黨曾有一人出而救之,或分受其過者乎?且多有因而下石者。是名為朋黨,而徒受黨之害也,審乎此,則何不寢其朋謀而盡力於國家耶?……朕觀宋明亡國,悉由朋黨。其時學者以程頤、蘇軾為聖賢,程頤、蘇軾非黨,則蜀洛之名何由而生,嗣後各樹門戶,相傾相軋,宋之亡,實兆於此”。《清世祖實錄》第98卷第15、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