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力排障礙傾心漢化(9)(1 / 3)

盡管漢官之中的一些人分為南黨北黨,常相傾軋,有時還各引滿洲大臣為援,終順治一朝,爭端時起,然而由於主宰國政者並非漢大學士和漢九卿,而是在清帝主持下之滿洲王公貴族大臣,軍國大權牢固掌握在皇上及議政王、貝勒、大臣之手(六部滿尚書和八旗滿洲都統,皆係議政大臣),故漢官之中的黨爭,並不是影響政局的主要因素,相反,滿漢之爭倒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少年天子福臨也對此更加注意,親為裁處。順治十七年有關巡按派停之爭論,就是滿漢相爭的一個重大事件。

四、巡按派停滿漢再次激爭。

順治十七年(1660)六至九月,滿漢之間就巡按停派與否問題,發生了一場激烈爭論,再次顯示了清政府內部滿官漢臣的力量對比和見解分歧的原因與實質。

順治十七年六月十二日,戶部遵諭條奏裁兵汰冗以彌缺額國賦時提出,除裁減江南等省綠營兵外,“其在京各衙門官役匠役,亦應敕各該衙門確查裁汰”。帝命各該衙門議奏。《清世祖實錄》第136卷第22頁。

六月二十二日都察院奏稱:“直隸各省自差巡方以來,未能即致地方寧謐,民生安遂,每年一遣,誠覺徒勞,請停止巡方之差,俟二三年後,選擇重臣差往巡察。”帝諭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具奏。④《清世祖實錄》第137卷第11、12頁;第18、19頁。

過了六天,六月二十八日,議政王、貝勒、大臣議複都察院之疏時奏稱:“每年差遣巡方,實屬勞民,議停議裁,應悉如所請。”按照一般習慣,此奏基本上會被皇上采納批示依議,不料這次世祖卻降旨說:“禦史停差,關係甚大,仍著議政王、貝勒、大臣會同九卿、科道確議具奏。”④

七月十四日,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會議禦史停差之事,議政王安親王嶽樂等滿洲王公大臣單持一議,奏稱應停派巡按說:“連年輪差禦史,貪官未見止息,民困未見全紓,盜賊未見消弭,地方未見安堵,往返迎送,靡費徒多。除在京各差應留外,在外各差應照原題停止,其巡按事務應如十年例,歸並巡撫,俟二三年後,該衙門題請特差能幹官員巡視各省,督撫有貪贓不法者,所差官即指實糾參。”②③④《清世祖實錄》第138卷第7頁;第8頁;第8頁;第17頁。

吏部侍郎石中等漢官另持一議,奏稱應仍遣派巡按說:“巡方事關重大,向因所差非人,考核未當,故屢經議裁,後以職任煩巨,非督撫所能代攝,故旋裁旋複。今因勞民,複議停止,但恐停差之後,督撫無人互糾,欽件無人互審。又一應訪拿清查等事,必待按臣親身巡曆,且鹽茶二差,專管錢糧,督撫兼理,多有未便。又各省內或有撫無督者,更難責成一人。似宜仍舊令都察院慎選差遣,嚴加考核,並不時察訪糾劾,以實圖察吏安民。”②

滿臣漢官各持一議,針鋒相對。帝覽疏後降旨:“巡方應停應留,必眾議僉同,乃可永為定製。二議各持所見,何者實為有益,未見詳確,事關重大,滿漢不得謬執成見,務求歸於至當,著公同再加詳議,畫一具奏。”③。

七月二十七日,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遵旨議奏巡按是否停派之事,主張停遣禦史巡方,滿臣漢官皆在此議之疏上簽名畫題,表示一致讚同。此疏稱:禦史巡方,每年輪遣,該地作奸之輩,預知應差班次,方未出京時,即有囑托行賄等弊,出京之後,顛倒賢否,草率塞責,勢有難免,吏治不清,民生無益。至各省料理錢糧,自有布政使,刑名則有按察使,總理兵馬各項事務,自有督撫。且督撫糾劾審擬之事,必經部院複核,方行結案,在督撫亦可互糾,在部院又有甄別督撫功過,以示勸懲之法。巡按各差,均應停止,以其事務歸並督撫,俟二三年後,特遣官巡視,庶作奸者不能預知,而囑托行賄之弊,可以杜絕,如督撫有不法事,所遣官即指實糾參。帝批準此議。④。

順治帝福臨是否因為國務繁忙身體虛弱或愛妃董鄂氏有病,而精力不濟,看疏粗略,因而對此事的決定,過於草率。首先,議處事件,尤其是這類“事關重大”之議擬,當然要求恰當允妥,有利無弊,或利多弊少,特別是出現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更要仔細思考分析,何議較好,何議欠妥,最好是權衡兩議之利弊,剖析兩議之短長,取其所長,去其所短,在某一較好之議的基礎上,歸納出新的更為穩妥之議。福臨對巡按之停否,未作這樣細致的考慮。

其次,幾天前,滿臣漢官還各持一議,各列其議之理由和根據,為什麼這次滿漢臣僚又突然異口同聲,共讚一議?且此次之議,並非前次滿議漢議之綜合,而是滿議的再版和補充,為什麼漢臣前次要與滿官相異,另持一議,為什麼事過幾天之後他們又頓改初衷,放棄原議,完全讚同滿臣之舊議?是經過探索討論之後豁然開朗,認識到滿議之正確允妥,而心悅誠服,放棄前議,還是迫於滿洲王公大臣之威,而噤若寒蟬,不敢爭論,被迫畫名讚同?福臨怎不細思此事有無蹊蹺?

再次,巡按派停之爭,不始於今日,親政前、親政後皆是時派時停,而且都是滿洲王公大臣主停,漢臣主派,這是為什麼?此次之爭,又是六七年前情景的再現。順治十年五月,議政王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奏稱:“各省巡按,為察吏安民之官,近者多受屬員獻媚,參劾無聞,應將巡按概行停止。”帝從其議,一直過了兩年,才在漢官林起龍的奏請下,恢複禦史巡方之製,重派巡按前往各省。《清世祖實錄》第75卷第8頁。時距四五年,又出現巡按是否應派應停之爭,又是滿漢各持一議,原因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