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十五年五月初七,帝又降諭禁革奸民借逃人詐害百姓說:逃人事宜,屢有諭旨,念滿漢人民皆朕赤子,故令會議量情申法,衷諸平允,“而年來逃人犯法者未止,小民因而牽連被害者多。近聞有奸徒假冒逃人,詐害百姓,或指名告假還家,結連奸惡,將殷實之家指為窩主;或原非逃人,冒稱旗下,在外嚇詐,群黨指稱,轉騙不已;或有告到督捕,買主冒認,指詭名作真者;或有聲言赴告,在地方官處稟拿嚇騙良民者;或告假探親,肆行指詐,及領本貿易,假夥攀官,種種詐偽甚多,深為可惡”。今後凡有逃人,本主即報明本固山額真、梅勒章京、中錄等官,將逃人之主及逃人姓名具印結報部,如逃後日久方報,既獲逃人,乃稱係伊家人者,此人不許給主,即著入官。直省地方,有旗下告假私出妄為,及冒稱旗下,欺侮橫行者,著該督撫嚴行訪拿,解部查明,並本主從重治罪。八旗中錄以下及買賣人等,俱著通行嚴飭,並轉諭內外,鹹使知悉。②《清世祖實錄》第117卷第4、5頁;第12、13、14頁。
過了幾天,五月十四日,九卿、詹事、科道會議更定逃人法例:滿洲家人不許給票探親,詐害良民。盛京出征所獲人,出口逃走,及未到京而先逃者,如有本主認領,取有保結者,仍給本主,倘後有冒認假保情弊發覺,即將認主及保人一並從重治罪。民人首告逃人,如係挾仇誣害者,即將原告仍照定例,責四十板,枷號一月,免流徙寧古塔。民人自首身係逃人,借端行詐者,免行徙發,責四十板,妻子家產人口入官。帝批準其議。②
順治帝雖然作了一些調整,但在他親政的十年裏,是入關以後曆朝之中推行“逃人法”最為嚴厲的時期,帶來的惡果十分嚴重,的確是禍國殃民,他對此負有嚴重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襲明弊製設立十三衙門。
順治十年(1653)六月二十九日,年方十六的少年天子福臨,給內院下了一道長諭,命令設立十三衙門,以“滿洲近臣與寺人(太監)兼用”。其諭全文如下:
“朕稽考官製,唐虞夏商,未用寺人,自周以來,始具其職,所司者不過閽圍灑掃使令之役,未嚐幹預外事。秦漢以後,諸君不能防患,乃委以事權,加之爵祿,典兵幹政,流禍無窮,豈其君盡暗哉?緣此輩小忠小信,足以固結主心,日近日親,易致潛持朝政。且其伯叔弟侄宗族親戚,實繁有徒,結納縉紳,關通郡縣,朋比夤緣,作奸受賄,窺探喜怒,以張威福。當宮廷邃密,深居燕閑,稍怒端倪,輒為假托,或欲言而故默,或借公以行私,顛倒賢奸,混淆邪正,依附者巧致雲霄,迕抗者謀沉淵阱,雖有英毅之主,不覺墮其術中,權既旁移,變多中發,曆觀覆轍,可為鑒戒。但宮禁役使,此輩勢難盡革,朕酌古因時,量為設置。首為乾清宮執事官,次為司禮監、禦用監、內官監、司設監、尚膳監、尚衣監、尚寶監、禦馬監、惜薪司、鍾鼓司、直殿局、兵仗局。滿洲近臣與寺人兼用,各衙門官品雖有高下,寺人不過四品。凡係內員,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職司之外,不許幹涉一事。不許招引外人,不許交結外官,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結,不許假弟侄等人名色,置買田房,因而把持官府,擾害人民。其在外官員,亦不許與內官互相交結。如有內外交結者,同官覺舉,院部察奏,科道糾參,審實一並正法。防禁既嚴,庶革前弊,仍明諭中外,以見朕酌用寺人之意。內院即傳諭該衙門遵行。著刊刻滿漢字告示,自王以下,以及官吏軍民人等,鹹宜知悉。”《清世祖實錄》第76卷第16、17、18頁。
順治帝福臨此諭所設禦用監等十三衙門,係仿明製而加以裁並。明太祖朱元璋時基本上對宮內太監之製作了詳細建置,共設十二監、四司、八局,人稱二十四衙門。十二監是:司禮監、內官監、禦用監、司設監、禦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室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四司是惜薪司、鍾鼓司、寶鈔司、混堂司。八局為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麵局、司苑局。順治帝將明朝宮內太監的二十四衙門,裁減為十三衙門。後又於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設立尚方司,合為十四衙門。《清世祖實錄》第86卷第18頁。但人們通常仍稱十三衙門。
帝諭雖說十三衙門是滿洲近臣與太監兼用,但實際上主要係太監。十三衙門之設立,違背了滿洲舊製。在此之前,皇上的衣食住行各種事務,皆係內務府承辦,太監隻聽從差使,未設衙門。十年六月設十三衙門,內務府所管之事就大為減少,十一年內務府竟被裁掉,皇上諸事悉由十三衙門經管承辦。
對於皇上這一改製,滿洲王公大臣和漢官皆不讚同。就在諭立十三衙門之後一月餘,順治十年七月初四,都察院左都禦史屠賴(滿人)等官借帝所頒霪雨害民“朕當修省”之諭,上奏諫阻說:“前代不似我朝有內大臣、侍衛各官,故設立寺人衙門,我朝左右有內大臣侍衛隨從,內務有包衣大人章京管理。今奏上諭,設立司禮監等衙門,寺人與近臣兼用。夫宮禁使令,固不可無寺人,但不必專立衙門名色,隻宜酌量與近臣兼用,以供使令可也。”②《清世祖實錄》第77卷第3頁;第4頁。疏中所說“包衣大人章京”,就是包衣昂邦章京,即內務府總管或總管大臣。
帝降旨拒絕此疏所請說:今總管內事乃勳舊大臣,忠誠為國,朕自無慮,萬一有如冷僧機其人者,專權作弊,何以防察,因分設衙門,使各司其事,庶無專擅欺蒙之患。衙門雖設,悉屬滿洲近臣掌管,事權不在寺人,其所定職掌,一切政事毫無關係,與曆代迥不相同。著仍遵諭旨行。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