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世為天子代代為王。
一、特頒專敕嘉慰漠南王公。
順治十三年八月初一,世祖福臨采取了一項有清一代罕有的行動。他派遣使臣齎敕,分別到科爾沁等部,慰問漠南蒙古各部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台吉,賞賜緞匹等物。
使臣齎敕前往慰諭的有:科爾沁國和碩土謝圖親王巴達禮、和碩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紮薩克圖郡王拜撒哈爾、多羅達爾漢巴圖魯郡王滿朱習禮、多羅郡王張繼倫、多羅冰圖郡王額參、多羅郡王額爾德尼、鎮國公阿濟格色冷、額駙綽爾濟;察哈爾國固倫額駙和碩親王阿布鼐;烏朱穆秦部落和碩車臣親王察漢巴拜、多羅貝勒色冷額爾德尼;喀爾喀部落和碩達爾漢親王奔塔爾、多羅卓禮克圖郡王袞布、固山貝子奔巴世希、鎮國公紮木蘇;鄂爾多斯部落多羅郡王巴圖、多羅貝勒單達,固山貝子額林臣、沙克察、色冷,鎮國公紮不蘇;嵩齊特部落多羅郡王噶爾瑪塞望、阿賴充額爾德尼;敖漢部落多羅郡王墨爾根巴圖魯馬濟克;蘇尼特部落多羅郡王騰機特、多羅杜棱郡王楮魯睦、多羅貝勒噶爾瑪、多羅貝勒額駙薩馬紮;奈曼部落多羅達爾漢郡王阿汗;阿霸垓部落多羅卓禮克圖郡王色爾哲爾、多羅郡王沙克廈僧格、固山貝子綽博會達爾漢;翁中特部落多羅杜棱郡王博它和、固山貝子叟色;巴林部落固倫額駙多羅郡王塞布騰、固山貝子滿朱習禮、溫衝;阿祿科爾沁國多羅郡王朱爾紮哈,多羅貝勒顧穆;四子部落多羅達爾漢卓禮克圖郡王巴拜;喀喇沁部落杜棱多羅貝勒古魯什希卜、鎮國公色冷;紮魯特部落多羅貝勒紮穆布、桑哈爾、鎮國公毛奇塔特;紮賴特部落固山貝子達爾漢和碩齊色冷;杜爾伯特部落固山貝子色冷;喀喇車裏克部落鎮國公察哈代;土默特部落鎮國公顧穆、單巴達爾漢;郭爾羅斯部落輔國公昂阿、鎮國公紮爾布;吳喇特部落輔國公楮衝赫、鎮國公奔、杜巴之子海塞。共二十二個國和部落五十六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額駙、台吉。
順治帝福臨賜予他們的教諭,全文如下:
“爾等秉資忠直,當太祖、太宗開創之時,即誠心效順,結為姻緣,請為屏藩。太祖、太宗嘉爾等勳勞,崇以爵號,賚齎有加,恩至渥焉,朝覲往來,時令陛見,教誨飲食,異數有加,凡有懷欲吐,俱得奏陳,情意和諧,如同父子。朕荷祖宗鴻庥,統一寰宇,恐於祖宗德意有違,成憲未合,恒用憂惕。但初年朕在幼衝,睿王攝政,任意變更,不遵太祖、太宗舊製,所行悖逆,以致眾怒群怨,使爾等夙夜望朕親政,常保恩惠,如得複見太祖、太宗。乃朕自親政以來,六年於茲矣,未得一見,豈朕忘爾等哉?蓋因地廣事煩,萬機少暇,且痘疫流行,爾等遠來之日,朕複出巡幸,是以相見甚疏。然相見之疏,固自有因,而懷爾之誠,時切朕念,每思爾等劾力年久,戰伐多功,雖在寤寐,未之有。茲念爾等久不來見,恐有誠意不得上通,故特遣官賚敕,賜爾等緞匹,以諭朕意。嗣後有欲奏聞之事,即行奏請,朕無不體恤而行。朕方欲致天下於太平,爾等心懷忠直,毋忘太祖、太宗曆年恩寵,我國家世世為天子,爾等亦世世為王,享富貴於無窮,垂芳名於不朽,豈不休乎!”《清世祖實錄》第103卷第3、4、5頁。
這道敕諭十分重要。它是入關以後清政府正式頒行的對待漠南蒙古的基本政策文件。這道敕諭是依據太祖、太宗手定的滿蒙聯盟基本國策精神而寫的,並把這一國策明確地用“我國家世世為天子,爾等亦世世為王”這兩句話表述出來,宣諭各部。此後清朝各帝即以此作為滿蒙關係的基本政策,漠南蒙古各部王公亦以此為本部行動的主要指針。這對於清朝政府和漠南各部王公,都是大有裨益的。
世為天子,代代為王,包含了豐富內容,確定了雙方之間的關係及其各自應承擔的義務和享受的權利。它規定了雙方之間是君臣隸屬關係,漠南蒙古各部王公,雖是本部之主,但本部並非獨立之邦,而是大清國的一部分,本王是大皇帝之藩屬,當時官方名稱叫“外藩蒙古”或“藩部”。這是雙方關係的基本點,也是清帝對蒙古王公的主要要求,是蒙古王公必盡的首要責任。
世為天子,代代為王所反映出來的雙方之間的君臣隸屬基本關係,包含著清帝對蒙古王公的四項要求。第一,忠於朝廷,不叛不亂。蒙古各部是大清的藩部,蒙古王公是大皇帝屬臣,效忠於帝,約束本部人員,不叛不亂,因而蒙古各部便成為清朝的屏藩,而不是清之敵國,與前明增建長城以圖扼製蒙古的入邊殺掠,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對捍衛大清國的安全,發揮了重大作用。幾十年後世祖福臨之愛子清聖祖玄燁便曾就此頗為得意地說:“本朝不設邊防,以蒙古部落為之屏藩耳。”《清世祖實錄》第275卷第21、22頁。第二,披甲從征,南北轉戰。遇逢重大征戰,清帝以及昔日之大金國汗,皆下敕征調蒙古各部王公率領本部人員隨同廝殺。順治元年四月攝政王多爾袞統軍逐鹿中原時,科爾沁、紮賴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喀喇沁、土默特、敖漢、奈曼、巴林、紮魯特、阿祿科爾沁、翁中特等部王公率兵數千從征,為清帝入主中原建樹了重大功勳,順治三年又隨從清軍征剿喀爾喀,再立大功。第三,進貢馬駝,互市馬匹。蒙古馬名揚天下,征戰必需,蒙古各部王公必須按期朝賀,貢獻馬駝,並在大征之時,奉旨售馬,供應軍需。這對保證清軍戰馬來源和增強軍力,都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第四,聽從裁處,遵守帝諭,蒙古各部王公之間發生爭執,須聽大皇帝裁處,朝廷為各部製定的法令,如禁止互相偷盜廝殺,不許隱匿丁口等等,各部王公皆須遵守,不得違抗。王公死亡,爵位之襲承須經清帝批準。當然,蒙古各部王公也並非隻盡義務,無償效勞,他們也享有廣泛權利,從大皇帝那裏得到不少好處。在政治上,各王公可以世代傳襲,不怕勢強橫暴之他部王公來兵襲擾和侵占,以致家破人亡,部落被吞,因為這是違法行為,是抗諭之罪,大皇帝會出麵裁處,直到遣兵討伐,驅逐來侵者。他們也不必為屬下謀叛而過分擔憂,因為,圖謀不軌者,必遭大皇帝譴責和懲處。清帝對維護各部王公之世襲權,世為本部之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在經濟上,蒙古王公歲有俸祿,數量不少。清帝賜蒙古各部親王年俸銀二千兩、世子一千五百兩、郡王一千二百兩、貝勒八百兩、貝子五百兩、鎮國公三百兩、輔國公二百兩。王公來朝之時,或有大慶節日,又另行賞賜大量銀帛衣布。災荒之時,還可得到大皇帝的賑濟,互市馬匹等物,又可得到大批必需物品和白銀成千上萬兩。至於文化交流,漢民入蒙經商墾地,皆對蒙古各部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