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鍾情董妃遺詔罪己(3)(2 / 3)

福臨雖然出家未遂,但因體本虛弱有病,又值愛妃仙逝,傷悼過甚,致身體更壞,不久染上天花,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子刻崩於養心殿,享年二十四歲(若按實足周歲算,隻有二十二歲零十一個月)。隨即舉辦喪儀,火化梓宮。上先帝尊諡為“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又以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之女進宮以後,感先帝恩德,以身相殉,輔政大臣以幼帝(康熙帝)玄燁名義追封其為貞妃說:“皇考大行皇帝禦守時,妃董鄂氏賦性溫良,恪共內職,當皇考上賓之時,感恩遇之素深,克盡哀痛,遂爾夢逝,芳烈難泯,典禮宜崇,特進名封,以昭淑德,追封為貞妃。”《清聖祖實錄》第1卷第20頁。

此貞妃董鄂氏,據張宸之《雜記》載述說:“或曰即端敬皇後之妹也”。張宸乃當時目睹喪儀之中書舍人,所述當有根據,但《清史稿》第二百一十四卷《後妃傳》對此僅簡單記稱:“貞妃,棟鄂氏,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女,殉世祖,聖祖追封為皇考貞妃”。此處未言其係端敬皇後董鄂氏之妹。而本傳敘述其他後妃時,凡係姐妹或侄女,皆予載明,像:“淑惠妃,博爾濟錦氏,孝惠皇後妹也”;“孝懿仁皇後,佟佳氏,一等公佟國維女,孝康章皇後侄女也”,“世祖廢後,博爾濟錦氏,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孝莊文皇後侄也”。據此,則貞妃與端敬皇後又非姐妹。

查看《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才知張宸所記,是有些根據,但很不確切。本書第八卷第二頁第三頁載,巴都係魯克素之孫,巴都之父席爾泰是魯克素之次子,曆任佐領、十六大臣之列,晉世職為遊擊,被太祖賜人丁千戶,征沈陽時陣亡,其妻違禁屠馬祭夫,被罰交官職戶口贖罪。席爾泰之長子拉都,由閑散從征,陣亡,追贈雲騎尉,以其親弟巴都承襲。巴都從征入關,攻陝西,打湖廣,剿江西,陣亡於福建,原已晉授世職二等輕車都尉,現追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由其子吳良阿承襲。此巴都即《清史稿》所記之巴度,一等阿達哈哈番即一等輕車都尉。魯克素之長子為席漢,席漢之次子是鄂碩,即端敬皇後董鄂氏之父。因此鄂碩與巴度(巴都)是同一祖父(魯克素)之堂兄弟,端敬皇後與貞妃是同一曾祖(魯克素)之遠房姐妹,或者可以說是族妹,關係並不密切,故《清史稿》不將貞妃寫為端敬皇後之妹。

很久以來,盛傳福臨因愛妃去世悲痛過度,舍棄帝位,離京前往五台出家為僧,孟森、陳垣二位前輩曾撰專文論述其非,證明世祖確係死於天花,安葬孝陵,下麵引錄幾段關鍵性史料,敘述帝之病故、辦喪及火化之事。

世祖是於順治十八年四月,由茚溪森禪師主持火化的。《敕賜圓照茚溪森禪師語錄》對此記述十分清楚。卷六佛事門載:“辛醜(十八年)二月三日,欽差內總督滿洲大人通議歌鑾儀正堂董定邦奉世祖遺詔到圓照(杭州圓照寺),召師進京舉火,即日設世祖升遐位。師雲:壽椿殿上話別時,言猶在耳,行大機,顯大用,隨宜說法,雷轟電掣,這是皇上生平性躁處,千聖萬賢不能窺於萬一。遂顧左右雲:大眾見麼,容顏甚奇妙,光明遍十方,即今在你諸人頂門,開無上甚深微妙正法眼藏,汝等勿得錯過,將來人個蓋天蓋地,續佛慧命,受用無盡”。四月十六日茚溪森奉旨到了北京,表賀康熙皇帝。過了幾天,“詣世祖金棺前秉炬”火化。本書卷二早參門又載:“康熙皇帝召師為世祖舉火,起程早參。師拽拄杖曰:大眾,山門前得底句,禪堂裏商量去,進到方丈,不必再舉,何也,慈翁不肯辜負汝,若有人知落處,許他隨我去”。火化時,茚溪森在景山壽皇殿“秉炬,曰:釋伽涅,人天齊悟,先帝火化,更進一步。顧左右曰:大眾會麼,壽皇殿前,官馬大路。遂進炬”。《茚溪森語錄》,轉引自《陳垣史學論著選》。

順治十八年正月中書舍人張宸,著有《雜記》,詳細敘述了世祖病故、舉哀、出殯的經過,實係罕有的珍貴史料,現摘錄於下:

“辛醜正月,世祖皇帝殯天。予守製禁中,凡二十七日。先是,正月初二日,上幸憫忠寺,觀內?吳良輔祝發。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問安。見宮殿各門所懸門神對聯盡去。一中貴向各大臣耳語,甚倉皇。初七晚,釋刑獄,諸囚獄一空,止馬逢知、張縉彥二人不釋。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初七日上卒)(初九日)早,上(指康熙帝玄燁)升殿畢,宣哀詔於天安門外金水橋下。……殿上張素幃,即殯宮所在。兩廡俱白布簾,闈肅穆,非外廷可比。宮門外大廠二,東釋西道,豎幡竿,晝夜禮經懺。……十四日焚大行所禦冠俱器用珍玩於宮門外。時百官哭臨未散,遙聞宮中哭聲,沸天而出,仰見皇太後黑素袍,禦乾清門台基上,南麵,扶石欄立,哭極哀。諸宮娥數輩,俱白帕首白衣從哭。百官亦跪哭。所焚諸寶器,火焰俱五色,有聲如爆豆。人言每焚一珠,即有一聲,蓋不知數萬聲矣。謂之小會紙。自初八至十六日,哭臨畢。……又幾日,移殯宮於景山壽皇殿。先一日,陳鹵簿隊、象輦。……百官排班自東華門至景山,魚貫跪道左。予是時始見鹵簿之全。開道二紅棍,有黑漆描金如竹筒上廣而下銳者凡十餘對。又二紅棍,如前筒而剖其半又十餘對。自後則有若者,若戟者,若戈若矛者,蛇其首者,若錐者,如瓜者,如手執錐者,皆鍍金竹竿;有若節者,幢者,幡者,旌者,旗者,麾者,錦綺輝耀,每每色各數十對。每易一杖,即間二紅棍。諸仗俱直立持,不橫仆。惟扇傘最多,扇有圓者、方者、兜者、如鳥翅者,每式具五色,色各一。傘亦具五頂,每色五頂,俱刺繡五簷,惟黃羅曲柄者止二頂。隊中有敬馬,轡而不鞍,八十餘匹,有鞍馬數十匹。刻金鞍轡鐙,黃,鞍首龍銜一珠,如拇指大,鞍尾珠三,如食指大,背各負數枕,備焚化,枕頂亦刻金為龍銜珠,如鞍首,共百餘。駝數十匹,繁纓垂貂,極華麗,皆負綾綺錦繡,及帳房什器,亦備焚。腰弓插矢者數十人,俱乘馬。捧禦弓箭者數十人。牽獵犬禦馬者數十人。禦箭皆鴉翎粘金。禦撒袋俱黃綺,針縫處密密貫明珠,計一袋珠,可當民間數婦女首飾,真大觀也。近靈輿,各執赤金壺、金瓶、金唾壺、金盤、金碗、金盥盆、金交床椅杌等物,皆大行所曾禦者,亦備焚。靈輿黃幔軟金簷,紫貂大坐褥,其後即梓宮,用朱紅錦覆蓋,諸王大臣乘馬執紼,……梓宮後為貞妃柩,上用紫花緞袱,蓋貞妃者從先帝死,故賜號曰貞妃,或曰即端敬皇後之妹也。其後,皇太後黑緞素服,素幔步輦送殯。舉哀後,素車五,青幔車六七,不知中官誰人。各官隨至景山,梓宮啟東牆入。命婦在壽皇殿內,百官在殿門外。擗踴奠楮,焚前所載諸物,謂之大丟紙。禮畢而散。……(哭臨時期)東華門晨啟,諸命婦入哭,俱細布白袍,白帕首,後垂二白帶,長竟身,手執一細竹杖,抵暮方散,車如流水,馬如遊龍,此俱從龍貴人一二品大臣妻也,可謂盛矣。……凡諸珍玩,焚化不盡者,俱市之民間,以備山陵之費。即盆卉鞍韉諸物,亦有貨者。於是知皇太後之儉德,固逾他代”。張宸:《雜記》,轉引自孟森:《世祖出家事考實》。

第三節自責十四大罪四臣輔政。

一、變更祖製指定大臣輔政。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少年天子福臨去世,留下遺詔,其中最後一段最為重要:“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年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製,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為輔臣,伊等皆勳舊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藎,保翊幼主,佐理政務”。《清世祖實錄》第144卷第5頁。

這一段遺言,是整個遺詔中最為重要的根本基調。它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它在四位皇子中指定了太子,指定了入關以後第二位清朝皇帝。福臨共有八位皇子,長、四、六、八四位皇子早殤。順治十八年還有四位皇子,皇次子福全係庶妃董鄂氏所生。皇三子玄燁,母係佟佳氏,乃漢軍旗人固山額真佟圖賴之女,封為妃(很可能也是庶妃)。皇五子常寧,母係庶妃陳氏,皇七子隆禧,係庶妃紐氏所生。福臨死時,皇二子福全十歲(皆按虛歲算),皇三子玄燁八歲,皇五子常寧六歲,皇七子隆禧兩歲。若論長幼,當立皇二子福全,若論嫡庶,諸皇子之母皆係庶妃,哪一位皇子都沒有特別的優勢,都是一般高。但這四位庶妃中,也略有區別,論妃之父親而言,皇三子玄燁之母佟佳氏比其他三妃更高一籌,因為那三位妃之父親,在《清史稿?後妃傳》中均未載寫姓名和官職,而佟佳氏之父佟圖賴卻是“遼左舊人”,早年隨父佟養正歸順太祖,佟養正任至三等遊擊,守鎮江陣亡,其世職三等輕車都尉由佟圖賴承襲。佟圖賴多年從征,開國有功,任至定南將軍,漢軍正藍旗都統,晉世爵為三等子,順治十五年卒,贈少保兼太子太保。但是,佟佳氏有一弱點,即她家是漢軍旗人,而皇二子福全之母董鄂氏、皇七子隆禧之母紐氏,顯然都是滿洲旗人,順治年間,漢軍旗人之地位遠遠低於滿洲旗人。順治帝曾於順治九年、十二年的兩次會試,將滿漢生員分別考試,滿洲旗人和蒙古旗人屬於滿榜,漢軍旗人和漢人屬於漢榜。當時漢軍旗人除範文程、寧完我大學士因有帝特旨加恩,才當上了議政大臣,其他漢軍旗人的大學士、尚書、都統,都沒有資格擔任議政大臣。可見漢軍旗人之低於滿洲旗人。這樣一來,佟佳氏的優勢又不複存在了。

因此,一般認為,若立皇子為帝,四位皇子之中,當以庶妃董鄂氏之子皇二子福全希望最大,最有可能繼承皇位。但是結果出人意料,佟佳氏之子年方八歲的皇三子玄燁卻被指定為皇太子了。

原來,福臨曾想立一位堂兄弟繼位,這可能是他考慮到四位皇子皆小,難當重任,尤其是下五旗王公勢力還很強大,讓一個七八歲、五六歲或更小的幼子登基,穩定不了政局。但是此議被皇太後反對,親王們也不讚成這一意見,皆願意從皇子中立一為帝。皇太後很賞識皇三子玄燁,福臨拿不定主意,遣人詢問湯若望。“湯若望完全立於皇太後的一方麵,而認被皇太後所選擇的一位太子為最合適的繼位者”。“這樣皇帝最後受到湯若望的勸促,舍去一位年齡較長的皇子,而封一位庶出的還不到七周歲的皇子為帝位之承繼者。當時為促成這一個決斷所提出的理由,是因為這位年齡較幼的太子,在髫齡時已經出過天花,不會再受到這種病症的傷害的,而那位年齡較長的皇子,尚未曾出過天花”。魏特:《湯若望傳》,第3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