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最可怕的敵人來了(2 / 2)

曹操雖然惱怒孫權不聽使喚,但北方多務,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曹操揮師南下,荊州望風而降後,整個江東立即被一種濃重的恐怖氣氛所籠罩,孫權立刻高度緊張起來。

曹操下江南的時間是在孫權擊潰黃祖僅僅三個月之後。曹操的這一出現,頓時把孫權剛剛經由剿滅黃祖而建立起來的自信擊垮了。在曹操麵前,黃祖不過是微不足道的螢火之光。以黃祖為原料製成的“自信之丸”的藥效是抵擋不住“曹氏恐怖病毒”的衝擊的。根深蒂固的自卑頓時死灰複燃,又從孫權心底泛起,讓他陷入了不可名狀的恐懼之中。

孫權的反應是緊張、恐懼,而魯肅的反應則是著急。

魯肅當初因為提出“三步走戰略”而贏得了孫權的青睞,但後來一直受製於張昭而不得重用。曹操南下,得手荊州後,魯肅的“三步走戰略”就被攔腰截斷,等同於一紙空文。而曹操在“截和”了魯肅的第二步後,他的下一步必然是吞並江東了。

任何人都不願意坐視自己的謀劃成空,更不用說對此抱有厚望的魯肅了。魯肅立即動起了腦筋。

果然天無絕人之路,曹操因驕傲自滿而留下的唯一的紕漏被魯肅敏銳地抓住了!這個紕漏就是在夏口苟延殘喘的劉備!

魯肅立即提出,去和劉備聯絡。他的理由有兩個。

一是探聽曹操虛實。劉備雖然屢次敗於曹操,但總是敗而不亡,而且此前還曾經在火燒博望坡和火燒新野中擊敗過曹操。環顧天下,唯有劉備的抗曹經驗最為豐富,應該盡早去向他取經。

二是探聽劉備意圖。如果劉備尚有實力和鬥誌,不妨和他聯合,共同對付曹操,以免獨力難支。

魯肅的意見在一片混亂中顯得尤為清晰可行。孫權別無良策,隻好命魯肅火速趕赴夏口,去與劉備麵唔談。

但是,江東和荊州是處於敵對狀態的,雙方為了爭奪江夏打得不可開交。現在,魯肅貿然上門探聽消息,會不會因為此前的過節而被拒之門外呢?

魯肅左思右想,給自己找個了理由:為劉表吊喪。一個主動上門哀悼的人,你總不能拉下臉來不歡迎吧?

魯肅自覺高妙的理由,卻暴露了他思維模式上的重大缺陷。這也直接催生了此後孫權和劉備兩大陣營之間糾葛不清的恩怨情仇。

魯肅的弱點在於,思考問題的時候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沒有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換位思考。此前,他對周瑜慷慨相助,對孫權暢談藍圖,之所以能夠贏得他們的認可,是因為魯肅的做法或想法正好碰對了周瑜和孫權的頻率,從而引發共鳴。

但是,當魯肅啟程去見劉備、諸葛亮的時候,他思維模式上局限性就暴露無疑了。其實,隻要他稍加思考,劉備當下處於一種什麼樣的處境,就可以知道劉備最渴求的是什麼。

事實上,當魯肅把劉備當作救命稻草時,諸葛亮更加迫切地想把孫權當作救命稻草。這位經常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先生此時已陷入了他一生最大的聲譽危機之中。如果不是曹操的驕傲自大,毫無理由地放緩了對劉備的追擊,坐困愁城、束手無策的諸葛亮完全可能成為史上最著名的“吹牛大王”,而絕無可能成為大名垂宇宙的“千古一相”。

諸葛亮當然想到了借助江東的力量來度過眼前的難關,但又想到江東剛剛擊潰黃祖、攻占江夏,士氣正旺,再加上還有長江天險,自保應該無憂,用不著懼怕曹操。在這樣的積極心態下,就算劉備向江東求援,也會被無視忽略。

所以,如果魯肅要想打探消息,根本無須任何理由,劉備諸葛亮都會對他歡迎唯恐不及。這樣的話,主動權就會一直牢牢掌握在魯肅手上。但是,魯肅自以為高明的“吊喪”理由,卻暴露了自己發虛的底牌。

江東和荊州一直沒有互相吊孝的習慣。孫策遇刺身亡,劉表沒有絲毫表示。劉表過世,東吳也用不著如此熱情。在非正常的情境下,禮下於人,必有所求。諸葛亮據此把準了魯肅和整個江東的脈搏,也為他此後的驚天大逆轉找到了唯一可能著力的基點。

……

心理感悟:“我”是最大的人生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