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諸葛亮就是劉備唯一的心靈寄托。劉備在遭逢當陽慘敗後,之所以還能屹立不倒,就是因為還有諸葛亮在。諸葛亮此前連放兩把火,幫助劉備取得了抗曹鬥爭的曆史性勝利,也讓劉備對諸葛亮的期望高企。劉備堅信,隻要有諸葛亮在,自己就一定能夠東山再起。但是,魯肅用身在江東的諸葛瑾來鼓動諸葛亮入吳,劉備的心立刻就懸起來了。
劉備心想,孫權的家底明顯比自己強多了,再加上兄弟情深,諸葛亮隻要一去江東,難保不被孫權挖了牆角。
劉備這麼一想,立即就勸阻說:“孔明先生是我的老師,頃刻不能相離,怎麼能跟你去東吳呢?”
劉備越是拒絕,魯肅越是心癢難搔。雙方來回數個回合,諸葛亮看看,不能再僵持下去了,於是用目光示意劉備,說:“情況已經很危急了,還是讓我去江東走一趟吧。”
劉備聽懂了這句話的份量,也從諸葛亮的眼神中看到了必不離叛的堅定。劉備隻好說:“先生,請盡快回夏口相會。”諸葛亮點頭同意,以安劉備之心。
諸葛亮的欲擒故縱和劉備的真心挽留,幫助魯肅塑造出了強烈的成就感。魯肅急於回家表功,於是和諸葛亮不再停留,立即上船,往江東而去。諸葛亮這個沒有船票的乘客,就這樣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救命之舟。
在客船中,魯肅的興奮勁漸漸消退,思維也變得理性起來了。他猛然想起,劉備身為大漢皇叔,一直東奔西走,投靠了很多人,但卻沒有一個善終的。如果自己把他引薦到江東,日後出了問題,豈不是要怪罪到自己頭上?
魯肅又想到,劉備之所以和那麼多人都不能善始善終,就是因為他不甘屈身人下,時時有自立之心。孫權此時剛剛二十七歲,而劉備已經四十七歲了。孫權未經滄桑,而劉備卻已飽嚐艱辛。以孫權此刻的威望,恐怕是很難讓見慣世麵的劉備心服口服的。
魯肅這麼一想,就明白自己此前的想法太過一廂情願了,心情不由冷淡下來。可是,他自己擅自做主邀請的“嘉賓”諸葛亮已經登船入艙了,又該如何收場呢?
解鈴必得係鈴人,魯肅焦灼萬分,左思右想,終於讓他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決定,對諸葛亮先行提出約束條件,讓他見了孫權後不要胡言亂語。
魯肅急於彌補自己的過失,非常生硬地對諸葛亮說:“你要是見了孫將軍,千萬不要據實而言,說曹操兵多將廣。如果他問你曹操有沒有攻占江東的意圖,你就說不知道!”
諸葛亮見魯肅的態度驟然轉變,心裏清楚魯肅是突然想明白了。但是,諸葛亮接受你的邀請到東吳,並不是為了“公費旅遊”而來的。你不讓他說這個,不讓他說那個,他心中早有定念,怎麼可能聽你的擺布呢?
但諸葛亮知道,如果此刻就和魯肅翻臉,自己到岸後就會被遣送回夏口。這個麵見孫權的機會是唯一可以讓劉備絕地逢生的機會,絕對不容錯過。因此,諸葛亮隻是回答說:“不須子敬叮嚀,我自有對答之語。”
諸葛亮也隻能這樣回答。要是虛偽承諾,順了眼前的魯肅,當然可以蒙蔽魯肅一時。但諸葛亮早已想好了與魯肅所囑截然不同的答辭,不可能自縛手腳。所以隻能含糊應對,以免日後落了當麵欺騙魯肅的口實。諸葛一生唯謹慎,就是體現在這種種的細節之中。
魯肅見諸葛亮不肯承諾,心裏更著急了,一連囑托了幾遍。諸葛亮卻隻是含笑不語。這個舉動惹毛了魯肅。魯肅心想:“你要是做不到,那我就不讓去見孫權了。”
魯肅這招也算是釜底抽薪,任諸葛亮再神通廣大,也沒有任何施展的可能。眼看諸葛亮的江東之行,就要成為“軟禁之旅”了,但是情勢的發展最終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料。
就在魯肅趕赴夏口這短短幾天中,整個江東已經陷入了一場漫天遍地的超級恐怖之中。其肇因就是曹操給孫權寫了一封信。
就是這封信,改變了整個情勢的走向,也最終改變了整個天下的格局。
……
心理感悟:一心隻為自己做嫁衣裳的人,往往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