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海洋工程與海港41(1 / 1)

第六章 歎為觀止的港口與碼頭 遠東獅城——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最大的港口,國際自由港,東南亞海、空交通中心,海運事業和石油工業基地,也是新加坡共和國的首都。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的南端。在它的北麵,有一條長1056米的花崗岩長堤和馬來西亞的柔佛州相連,南麵隔著16千米寬的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廖內群島相望,東臨南海,西南瀕馬六甲海峽,地理形勢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扼守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的出入口,也是亞洲、歐洲和大洋洲之間的重要國際航空中心,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也有“遠東十字街頭”的美譽。

新加坡港內水深,有良好的天然屏障,潮差小。它是曆史悠久的自由港,各國商船均可自由進出,在該港補給、修理、裝卸、加工、轉口,而不征收關稅。現有250條國際航線,84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家公司的輪船往來世界各地的372個港口。每年進出港的商船5萬多艘,總噸位3億多噸。港口貨物吞吐量近億噸。

自由港

所謂自由港,是指不屬於一個國家海關管轄的港口式海港地區。外國貨物可以免稅進出該港,也可以進行加工、貯藏、貿易、裝卸或重新包裝。自由港的範圍,可以是某一港口的一部分,也可以擴大到港口的毗鄰地區,即自由區。所以,自由港首先必須是海港,主要業務活動是貿易和轉口,其特點是“自由”和“特殊”。

新加坡有6個港區,除北岸與馬來西亞隔水相望的森巴旺碼頭區外,其餘5個港區在島的南岸,從東向西依次為裕廊港區、巴西班讓港區、克佩耳港區、丹絨帕嘎集裝箱碼頭區和直落亞逸港區,皆為深水港,一般水深8~11米,而超過10米水深的泊位區就有1萬米以上,萬噸輪不需候潮,可隨時靠岸作業。全港共有39個遠洋輪泊位,47個沿海輪泊位,南部島嶼還有70個油輪泊位。倉庫麵積84萬平方米,露天碼頭堆場32萬平方米。此外,在錨地有倒載的裝卸作業,在巴西班讓港區和直落亞逸港區有專門的倒載駁船碼頭。新加坡全國都是自由港,港中又有港。每年在自由貿易區內處理貨物3000多萬噸。可見,新加坡30%~40%的貨物吞吐量屬於轉口貿易,通過重新整理、簡單加工,獲取大量倉儲、轉船收入。此外還設有出口加工區,先後引進外資15.5億美元,興辦了1000餘家工廠。

新加坡港務局總管全港,包括基本建設、經營管理、航行安全、公安消防等工作。港務管理工作中廣泛應用電子計算機。辦公室工作大量采用數字處理機和微型計算機,辦公室與辦公室之間采用信息電傳,大大提高了港口管理效率。新加坡港常年采取每天24小時連續作業製。

新加坡共和國成立以後,大力推行現代化建設事業,國民經濟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多元化經濟結構。作為港口城市的新加坡以造船、修船、海洋石油勘探為主的海運事業在世界上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蘇伊士運河以東、日本以西最大的造船基地,世界第二大海上鑽油平台生產中心,世界海洋探油服務中心之一。在這裏從事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石油鑽探的谘詢、技術服務、供應等類廠商300多家,從業人員在萬人以上,年收入超過2億美元。造船廠有50多家,主要造1500~4000噸的中型船。有修船塢20多個,40萬噸級船塢1個,30萬噸級船塢2個,可以滿足過往船隻的修理需要。煉油是新加坡最大的和最現代化的工業部門,其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40%以上,日煉油能力15萬噸。有7家大型煉油廠,是位列休斯敦、鹿特丹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它從中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進口原油,加工為成品油,除就地供應過往商船外,又向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東盟各國出口。煉油工業帶動了石油、化學工業,以煉油廠的中間產品生產的塑料、合成橡膠、化纖、工業去汙劑、溶劑、肥料等,足以供應本國、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各國。此外,新加坡的電子工業比較發達,其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16%。不但可以生產各種晶體管、電子元件、收音機、電視機、家用電器、計算機等,而且還能為冶金、機械、造船、煉油、化工等工業配製儀表或檢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