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海洋工程與海港42(2 / 2)

到了海運昌盛的15~16世紀,倫敦鼓帆遠航,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中心。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獲稱“日不落帝國”。

18世紀60年代,英國首先興起的工業革命給倫敦帶來了機遇,倫敦迅速發展為世界大都市。之後的100多年間英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商船隊,控製了世界海上貿易。為方便輸出產品,輸入原料和外來產品,倫敦東部陸續修建了多個大型船塢,航運業蓬勃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密集轟炸,倫敦遭到戰火重創。由於倫敦東部船塢區是倫敦一條物資供應線的開端,受破壞最為嚴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過恢複和發展,今日的倫敦與美國紐約、法國巴黎和日本東京並列四大世界級城市。

倫敦舉手投足氣韻嚴整,談吐舉止彬彬有禮,它或清晰嚴密,一板一眼認真無比;或浪漫恣意,抒情詠歎動人至極。它似乎略顯冷漠內斂,卻不減對體育的熱情,它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它三次獲得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權。它迸發了無與倫比的絢爛文化——莎士比亞的劇作、拜倫的詩章、狄更斯的小說;聖保羅教堂、白金漢宮、威斯敏斯特教堂……

秀美自由——奧克蘭

新西蘭是個四麵環海的美麗島國,由南島、北島兩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海岸線總長為6900千米,海域麵積約363萬平方千米,多天然良港。

新西蘭最大的海港——奧克蘭港,又稱懷特馬塔港,位於北島北部的東海岸。“懷特馬塔”在毛利語中意為“閃光的海水”。該港地處一個隻有25千米寬的地峽上,將大部分北島和北麵狹長的半島連接起來,是一個雙麵海港:西瀕塔斯曼海,主要供吃水淺的船隻同澳大利亞通航;東臨太平洋的懷特馬塔港灣,船隻由此開往亞洲、美洲並取道巴拿馬運河前往英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奧克蘭港自然條件非常優越,尤其是懷特馬塔灣外有島嶼構成天然屏障,港口有寬深的進水道,港內風平浪靜,是理想的避風良港。奧克蘭港主航道低潮時的最淺水位為11米。大潮變動範圍2.9米,小潮變動範圍1.9米,水深流緩,潮水漲落相差不大,可供大船避風和停泊。由於有良好的照明、浮標和燈塔設施,船隻可晝夜進出港口。該港共擁有25個泊位:2個供集裝箱船用,2個供滾輪活動船使用,12個供一般貨船使用,1個供客船使用,3個供石油船使用,1個供化肥船使用,1個供水泥船使用,1個供粗糖船使用,還有2個擱置或修理。該港還有6個帶有鐵路支線的碼頭,各種倉庫共6.3萬平方米,露天貨場麵積超過5萬平方米。

奧克蘭港每年約裝卸600萬噸貨物,吞吐量占新西蘭進出口貨物的60%。出口貨物有肉類(牛、羊肉)、羊毛、乳製品、林產品、魚類、水果和蔬菜等。進口貨物有機械、交通設備、石油、石油產品、化工產品、食品和煙草等。

港口西端的另一邊還有一個很大的遊艇停泊處,叫威斯特哈文遊艇停泊處,停泊著數以千計的五顏六色的遊艇。奧克蘭人善於充分利用海港優美的自然景色和便利條件,盡情在海上開展水上運動和娛樂活動。他們有時在海上劃艇,有時舉行衝浪比賽,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奧克蘭人離不開大海。

因為奧克蘭和廣州結為姊妹城市,奧克蘭港和廣州的黃埔港將成為姊妹港,中、新兩國的貿易貨物將通過這兩個港口直接海運到對方。

現在的奧克蘭市區,主要圍繞懷特馬塔灣修建。港灣分南、北兩部分,以奧克蘭海港大橋連通。海港大橋於1959年建成通車,橋長1079米,橋麵寬而平坦。圓拱形的橋身劃過藍天碧水,與周圍五光十色的遊艇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奧克蘭在1840~1864年曾是新西蘭的首都,現今仍是新西蘭最大的城市,是新西蘭經濟、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人口約90萬。新西蘭全國有34.4%的工廠集中於此,主要從事食品、造船、服裝、電器、建築和機器製造等。此外,奧克蘭還是新西蘭的重要海軍基地。

漫步於奧克蘭最繁華的皇後大街,但見兩旁高樓林立,富麗堂皇。建築物既有南太平洋飯店摩天式大樓,又有19世紀末英國式建築的電信局,還有二三層樓的商店和飯店,錯落有致,各具特色。大街上車水馬龍,遊人如潮。行人除白人外,還能看到許多毛利人。

奧克蘭是個很有特色的海港城市。這裏風景秀麗,四季如春。當地居民大多住在市郊,住房幾乎都是一家一戶的小洋房,以帶遊廊的平房居多。房子除屋頂外,全是雪白色。新西蘭人口平均密度是每平方千米12人,地多人少,住得十分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