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開發海洋更要愛護海洋 人類保護海洋的行動
麵對海洋環境的惡化,人類當然不能置之不管。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麵,人類已做出了,並將繼續做出不懈的努力,以拯救海洋,保護地球。
在防止海洋油汙染方麵,人類已取得了許多成果。除了用各種手段監測海麵油汙情況、回收及清除油汙後的浮油外,主要是采取積極的預防和應急措施,以盡量減少海上石油運輸所造成的海洋油汙染。比如,針對船舶對海洋造成的排放汙染,人們就采取了許多防汙措施和技術。國際和各國都製定了有關防止船舶汙染海洋的公約、法規、條例和標準。例如,國際海事組織於1973年就在倫敦召開了國際海洋汙染會議,簽署了《1973年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汙染公約》,並於1878年又通過了《關於1973年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汙染公約的1978年議定書》。這個公約對船舶排放汙油、汙水和汙物的標準都做了相應的規定,從而為減少船舶對海洋的汙染做出了努力。1990年11月,世界上93個國家和17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在倫敦的國際海事組織總部召開了國際油汙防備、反應和合作的大會,在這次大會上通過了《1990年國際油汙防備、反應和合作公約》。製定這個公約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各國加強對海洋油汙事故的防範;在發生重大油汙事故時,進行國際性合作;交流海洋防汙管理技術和經驗,提高對抗海洋油汙的能力,保護海洋環境。我國在1974年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沿海水域汙染暫行規定》,1982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並先後頒布了《船舶汙染物排放標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汙染海域管理條例》。這些都從立法和行政上對防止海洋汙染提供了保證。
與此同時,人們還采取了許多船舶防汙的技術措施。比如,在油船卸完油後(這些油稱為貨油),便將用來穩定船舶用的壓載水泵入未經清洗的油艙,在航行途中,靠重力的自然分離,使廢油浮於水上,然後把油艙下部含油量較少的壓載水直接排入海洋。而餘下的含油量較高的壓載水和清洗某些油艙的洗艙水,則排入特定的汙油艙中,再經過油水分離器將水排掉,船舶抵港後,就將貨油直接裝載於汙油的上部。這樣就可大大減少船舶汙油排入海中的數量。
還有一種技術措施,叫做原油洗艙,即在原油油船卸油的同時,用所載的原油為“衝洗劑”,用固定式洗艙機以一定的壓力對貨油艙進行高速噴射衝洗、使附著在艙壁、艙內構件等處的油渣、石蠟和瀝青等溶於原油中,然後再隨貨油一起卸出。這種不用海水而用原油清洗油艙的辦法,減少了壓載航行時的排油總量,減輕了對海洋的汙染。
為了防止或減少油輪失事後對海洋造成的嚴重油汙染,人們還提出了對油輪船體進行改造的要求。為此,自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對油輪實行雙層殼體的呼聲越來越高。油輪建造成雙層殼的結構,是一種很好的油汙防範措施,油輪一旦發生碰撞、觸礁和擱淺等意外事故時,因為有兩層保護體,便可以防止貨油的外溢或減輕油汙染的程度。
為了達到以防為主的目的,船舶上還增設了許多用於防汙的設備,這些防汙設備主要有油水分離器、排油監控裝置、生活汙水處理裝置和垃圾焚燒爐等。安裝了這些裝置,不僅可以防止船舶排汙對海洋造成的汙染,而且由於不需專程將汙物送往岸上處理,從而提高了船舶的營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