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拜訪他人講禮儀(1 / 1)

下學期,爸爸打算讓我轉到市裏另外一所中學讀書。暑假的一天,我正在外麵打藍球,突然接到爸爸的電話。

原來,爸爸和新學校的校長約好了見麵的時間和地點,準備帶著我一同拜訪。聽說要轉學了,而且這所學校教學質量全市最好,我興奮地告別夥伴們,不假思索地坐上公交車,來到了爸爸等待我的地點。

大老遠,我就認真地瞅著爸爸,但當爸爸出現在麵前時,我竟然一時沒有認出來:爸爸穿著白色的短袖襯衣,黑色的褲子,一雙皮鞋擦得能照出人影來,儼然和平日裏的裝扮不同。

我好奇地問道:“爸,今天是什麼節日呀,你穿得這麼齊整,平日裏看你在家那麼隨便,今天倒有些不習慣了。”

爸爸認真地用手整了整襯衣衣領說:“我們要拜訪一位重要的人物,當然要這樣穿著了。”爸爸認真瞅了瞅我這身打扮:背心,短褲。不由得眉頭緊鎖起來。

爸爸看了一下表,離約見校長的時間還有近半小時。回家換衣服還來得及。“小龍,快回家衝個澡換身衣服去,見校長可不能這樣隨便呀。”

我聽了這話,撓了撓頭:“為啥呀,爸,我這身衣服不是挺有活力的麼?”

爸爸顧不上解釋,“等回頭再給你講,快,我給你媽打電話,回家換身衣服去,再洗個澡。”邊說,爸爸硬把我拽上了公交車。

坐上公交車的我一頭霧水。爸爸這是咋地了,自己打扮得那麼“出眾”,還非要我跟他保持一致?想歸想,我還是趕快回到家,按照媽媽的要求換了一身既得體、又大方的衣服。

另一番裝扮的爸爸和我,輕輕地敲開了校長的家門。看到我們這樣一對舉止文明、端莊大方的父子,校長愉快地和我們聊起了工作、學習和生活,並初步接受了我們的申請。

爸爸告訴你:

拜訪時要注意服飾的選擇

穿著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服飾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和精神麵貌。它又是一種“語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文化修養、審美情趣,更能表現出—個人對自己、對他人以至於生活的態度。

拜訪他人時要特別注重禮儀,特別是著裝,要注意服飾的選擇,做到服飾文明。

爸爸給你講講著裝的基本要求:衣著要遵循“合乎身份、維護形象、符合禮儀”三個重要標準。

合乎身份,就是衣著要與自己的身份相協調。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擔當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所以,我們要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著裝,以滿足不同角色的需要。

維護形象,就是衣著要與膚色、形體、年齡相協調。比如,較胖的人不要穿橫格的衣服,肩胛窄小的人可以穿有襯肩的上衣。這樣可以用衣服來彌補自身的缺陷,達到美觀的效果。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符合禮儀了。就拜訪客人或參加重要活動來講,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要注意整體美。如,休閑鞋、時裝鞋不能與正式禮服相配,如果相配會顯得不倫不類,非常滑稽;穿西服—定要配顏色相宜的皮鞋;作為男士,一定忌戴帽子;另外,西服的衣褲兜內,忌塞得鼓鼓囊囊的,要知道,西服衣褲兜是中看不中用的“裝飾品”。

第二,正式場合一定不能穿短褲、背心、超短褲、緊身褲等,這樣會讓對方感覺對他的不尊重。另外,內衣(背心、襯裙、襪口等)千萬不能露在外衣外麵,這樣會讓人感覺不利索。

第三,在拜訪他人時,進入室內場所後,一定要記得摘掉帽子,脫掉大衣和風雨衣等。特別是男性,任何時候在室內都不得戴帽子和手套。更不能戴墨鏡,在室外的時候,如果參加隆重的儀式,或者迎送客人等禮節性場合,也不應戴墨鏡。如果,確實需戴的時候,應向客人或主人說明,並表示歉意,但在握手、交談時,應將其摘下,離別時再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