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的主要創作成就在戲曲方麵,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它和《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名“臨川四夢”。除《紫釵記》寫作時代可確考外,其餘“三夢”都不易確定寫作時間,學術界尚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
《牡丹亭》共55出,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其中不少情節取自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見《燕居筆記》)。和話本相比,《牡丹亭》不僅在情節和描寫上作了較大改動,而且主題思想有極大的提高。劇情梗概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就是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牡丹亭》比同時代的愛情劇高出一籌。劇中關於杜麗娘、柳夢梅在夢中第二次見麵就相好幽會,杜麗娘鬼魂和情人同居,還魂後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寫;關於杜麗娘不是死於愛情的被破壞,而是由於夢中獲得的愛情在現實中難以尋覓,一時感傷而死,也即所謂“慕色而亡”的描寫,都使它別具一格,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和浪漫誇張的藝術手法。
《邯鄲記》
《邯鄲記》共30出,本事據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改編。曲詞比較樸素。寫盧生一貧如洗,在邯鄲道旅舍中遇道士呂洞賓授他一枕,即入夢中。臥枕時旅舍主人方蒸黃粱。盧生在夢中得娶名門女子,中進士,當了20年宰相,封國公,食邑五千戶,官加上柱國太師。他的子孫也一齊高升。一夢醒來,黃粱方熟,盧生遂悟破人生,隨呂洞賓出家。劇中描寫盧生的煊赫聲勢,較之《枕中記》展開了更多的描繪。對盧生的卑劣手段,如倚仗妻子有錢去賄通官僚勳貴,以及中狀元等刻畫,更是屬於湯顯祖的創造。盧生享盡富貴榮華,在臨死之際,還一心思念身後的贈諡和青史留名。作品揭示和批判了封建官僚由發跡到死亡的醜惡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官場的黑暗。這裏融和著湯顯祖在多年仕宦經曆中和對社會的觀察中所感受到的官場傾軋、科舉腐敗和官僚奢侈等情況。
《南柯記》
《南柯記》共44出,本事據唐代李公佐的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改編。敘寫淳於棼酒醉後夢入槐安國(即螞蟻國)被招為駙馬,和瑤芳公主成婚。後任南柯太守,政績卓著。公主死後,召還宮中,加封左相。他權傾一時,淫亂無度,終於被逐。醒來卻是一夢,被契玄禪師度他出家。和《南柯太守傳》相比,此劇在描寫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驕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獻媚等。
《紫簫記》
《紫簫記》現存34出,是湯顯祖的早期作品。男女主角李益和霍小玉明顯來自唐代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但情節不同。它寫李益和霍小玉成婚後在遊華清宮時失散,後小玉拾到紫玉簫,皇帝遣送他回家。李益得中狀元,被派往朔方邊境軍中任職,兩人相互思念。數年後的一個七夕之晚,李益回家,夫妻團圓。全劇文筆綺麗,人物道白都為四六對句。也有惡趣筆墨。據作者的《紫釵記題詞》中說,《紫簫記》未成而“是非蜂起”、“訛言四方”,原因據說是作者企圖“暗刺時相”。但詳細真相不明。
《紫釵記》
《紫釵記》共53出,係據《紫簫記》改作。作者在情節上改動數處:娼妓身份的霍小玉改為良家女子;經人撮合改為李益由拾釵而識小玉;批判負心漢改為歌頌李益和小玉在愛情上的堅貞,而阻撓他們婚姻的是盧太尉;把黃衫客寫成一個與宮廷有密切關係的十分有權勢的人物。詞藻華麗,但也有疏雋處。《墮釵燈影》寫霍小玉和李益相會時又驚又羞又喜的初戀之情,細致傳神;《凍賣珠釵》寫霍小玉的癡情,相當動人。《折柳陽關》《玉工傷感》《怒撒金錢》等出寫人物心理,結合氛圍襯托,也很成功。
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26歲時刊印第1部詩集《紅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詩集《雍藻》(未傳),第3部詩集名《問棘郵草》。
湯顯祖在戲曲批評和表、導演理論上,也有重要建樹。他通過大量書劄和對董解元的《西廂記》、王玉峰的《焚香記》等等劇作的眉批和總評,發表了對戲劇創作的新見解。他認為內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單純強調曲牌格律而削足適履,所謂“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辭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尺牘《答呂薑山》)。他和以沈璟為首的偏重形式格律的吳江派作家進行了頑強的論爭。尤其是作為1602年前後的《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一文,不僅記述了弋陰腔的演唱情況,為中國戲曲史留下了珍貴資料,而且對表、導演藝術發表了精辟見解,強調演員要體驗生活,體驗角色,領會曲意,在生活上和藝術上嚴以律己,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觀眾。他自己勤於藝術實踐,“為情作使,劬於伎劇”,同臨川一帶上千名演唱海鹽腔的宜黃班藝人保持著廣泛的聯係,實際上成了地方戲曲運動的領袖。他還親自為演員解釋曲意,指導排練,“自踏新詞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
湯顯祖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即使是認為他用韻任意,不講究曲律的評論家,也幾乎無一不稱讚《牡丹亭》,如晚於湯顯祖20多年的沈德符說:“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又說他“才情自足不朽”。和沈德符同時的戲曲家呂天成推崇湯顯祖為“絕代奇才”和“千秋之詞匠”。王驥德甚至說,如果湯顯祖沒有“當置法字無論”和其他弱點,“可令前無作者,後鮮來哲,二百年來,一人而已”。由於湯顯祖的影響,明末出現了一些刻意學習湯顯祖、追求文采的劇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稱舜等,後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臨川派之說,實際上並不恰切。《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代的《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湯顯祖生前就有《玉茗堂文集》刊行。逝世後5年,韓敬編印《玉茗堂集》。他的作品於明清兩代均有刊本,目前通行的是1964年由錢南揚、徐朔方合編的《湯顯祖集》,包括詩文和戲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關部門對湯顯祖的作品進行了全麵認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湯顯祖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人民政府在臨川市修建了湯顯祖墓園、玉茗堂影劇院,影劇院內設有湯顯祖紀念室。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國劇協江西分會在撫州玉茗堂影劇院聯合舉行了紀念湯顯祖逝世366周年大會。一九九二年,人民政府又籌建湯顯祖紀念館,一九九五年,占地二百畝的湯顯祖紀念館建成並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