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沒有語言環境,那就主動創造環境(1 / 1)

語言環境的缺乏給涉“英”未深的小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一個簡單的句子,老師經常要領讀好幾遍,有些學生才能學會甚至還跟不上。一些學生怕自己的發音不標準,怕說出一些“中國式”的英語,不好意思講英語;一些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信心,產生一種自卑心理;有的學生貪玩又厭學,不願花時間在學習上……由各種各樣的心理原因,學生口語練習機會少,平時不注意語音、語調的練習,往往說話不成句,想到一個單詞就說一個單詞,有時英文中還夾雜著中文,語言流利性差,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的甚至不敢開口說英語。

口語學習,必須建立在“持續、真實”的基礎上。持續,指的是“持續的練習機會”;真實,指的是“真實的交際需要”。沒有“持續、真實”的口語環境,遺忘是必然的。

很多小學生都沒有這樣的口語環境,他們辛辛苦苦背下的口語會話,比如怎麼在餐廳點菜、怎麼登記住宿,回到現實完全“無用武之地”。很多小學生離開英語課堂,最多能做的,就是跟著CD錄音聽讀,或者偶然跟父母練習幾句英語,或者在周末培訓班上,與外教在課堂上互動。如果沒有嚴格的閱讀訓練打底子,僅僅是這樣“小打小鬧”的學習,效果不會長久。

很多專家都表示,非英語語言國家的兒童學習英語,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學生難以形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阻礙了英語學習。因此,營造一個濃鬱的英語氛圍,對於學習英語是非常重要的。

李婷在一個小城市裏讀書,平常根本接觸不到外國人,但為了讓自己開口說英語,她經常和同學們說英語。比如說“Good morning。”“How are you doing?”“see you tomorrow。”“Can I help you?”“Im leaving now!”“I need your help。”等等。

李婷目的不是讓對方聽懂自己在說什麼,而是要練習開口說的習慣。有時候,一連好幾天,她都會說同樣的一句話,而對方也隻是簡單的應答一句,但李婷覺得無所謂,隻要自己堅持,總能越說越自然,越說越流利。簡單的能說自然了,那麼以後遇到外國人的時候,說這些,就不會緊張了。

有些話,第一次由於緊張、說得不流利,但是李婷會不斷重複這句話,然後再找機會和同學說這句話。等自己和某位同學說熟練了,李婷還會找其他同學再說這句話。直到自己和別人說這句話的時候不再緊張了,而且非常流利了,李婷才會開始說下一句。

語言環境很重要,如果能處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中,那麼隻需融入周圍的日常生活即可。但是,當我們大部分人還是生活在非英語國家時,我們就需要自己創造環境。創造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早讀。早讀能讓我們調動身體的英語學習細胞,保持學習的勁頭。

清晨上課前,花20~30分鍾,選出一篇與自己專業相關或者喜歡的文章,跟著錄音朗讀,為大腦上發條,為你開啟一天的英語學習之旅。熟讀一篇文章,同時也能積累大量詞彙、句型等等,讓你不知不覺中“背”下了這些表達,在今後的交流中,就能脫口而出。

此外,很多家長都懂些英語,不要擔心自己發音不夠標準家長會笑話。要知道,沒有人會笑話自己的孩子。小朋友們應大膽與他們用英語交流,盡量給自己創造多接觸英語的條件。

小秘密

語言是一種說的藝術,交流的產物。語言的優美、聲調的活潑,可以使我們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實踐證明,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兒童對於語言的習得是自然的。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活,就會學會什麼樣的語言。如果一個中國的孩子自小在英國長大,那麼他會很自然的學會英語,雖然他們之前沒有學過語音、語調、語法。但是他們都可以運用正確的語言邏輯說出自己生活環境中的語言。所以,小朋友不可忽視環境熏陶對於語言形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