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有沒有捷徑?當然有!那就是多用耳朵!
就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來說,一般到了三四年級學生就會出現兩極分化的傾向。有些同學越學越輕鬆,而有些同學則越學越吃力。造成分化的原因通常不是因為語言天賦或是任何智力因素的差異,而是對耳朵使用了多少,這決定了英語掌握程度的高低。
媽媽發現給兒子放英語動畫的效果並不明顯,於是她決定改變方法。她把所有碟片都轉換成MP3的格式,用音箱放出來給兒子聽,不管他是在玩汽車,還是在拍球,隻要他人在客廳,就給他聽,結果證明效果非常不錯。兒子的聽力進步了很多,偶爾還會冒出一句地道的英語。媽媽問兒子:“媽媽沒教過你,你怎麼知道啊?”兒子總回答:“MP3裏學來的。”
其實,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原本就是以聲音作為最本質最直接的表現形態。
語言作為一個有機知識體係,是通過聲音形態組織起來的,隻有通過耳朵去聽,才能夠迅速進入語言的核心,把一個個看似孤立的信息串接起來。任何知識體係,隻要能夠在頭腦裏形成框架,穿成串兒,那麼在進一步學習的時候,就能事半功倍。
姚晨菲曾就讀於中關村一小,是首屆“新東方”杯泡泡少兒英語風采大賽全國總決賽低年級組二等獎得主。姚晨菲6歲才開始學英語,而且自認並非英語天才,但是她卻有一套學習英語的好經驗。
晨菲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著要境外英語廣播。晨菲在上小學5年級之前,每天早上的早飯時間,都要收聽境外英語廣播,而且這個習慣一堅持就是好幾年。剛開始的時候她基本上聽不懂,但隨著詞彙量的增加,慢慢地,她就不覺得吃力了。
她告訴初學者一個練習英語聽力的好方法,那就是聽英語新聞的時候,先聽一遍中文的,這樣便於理解後麵的英語新聞,也會增加學習英語的信心。
“聽”並不僅僅意味著進行聽力訓練。事實上,隻有在“聽”當中才能實現對語言真正意義的理解,也隻有在“聽”懂之後的自然記憶,才是正確完整的記憶,並且這種記憶方式是永不磨損型的。
總之,語言是靠“聽”來理解的,也隻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有效吸收。楊振寧博士指出,大人講話時小孩可能聽不懂,但不代表沒有吸收,聽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懂了。是的,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一定要多聽,堅持滲透性學習。這樣,在自覺不自覺中知識麵就拓寬了,閱讀、理解、解題等各方麵的能力就會逐步提高。正如楊博士所說:“這個學習方式是很重要的值得你們嚐試。不僅僅是學習英語,這在很多方麵的學習和更深層的研究中都是很有用的。”
小秘密
小朋友們要試著去尋找一切可以聽英語的機會。當別人用英語交談時,你應該大膽去參與。多聽聽各種各樣人的發音,無論男女老少、節奏快的慢的,都應該去接觸。也可以多聽課文或平時聽力的磁帶,這將對你的語音語調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