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探索植物世界1(3 / 3)

珍稀生物——粘菌

1992年8月,陝西省周至縣尚村鄉張寨村農民杜戰盟,到鄰縣永安村邊的渭河中打撈浮柴。忽然,他感到左腳踩著了一塊軟乎乎的東西。他把它拖到河邊一看,原來是一堆“爛肉”似的東西。他把這團“爛肉”拉回家,一稱23.5公斤。但沒想到3天後,“肉團”已長成35公斤。杜戰盟一家驚訝不已。他隨即趕到縣城,向有關部門報告了這一怪事。

隨後,西安市科委組織西北大學、西安醫科大學、西安動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進行鑒定。生化、生理、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等方麵的13位專家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測定後認為,這團“爛肉”既有原生動物特點,又有真菌特點,是世界罕見的大型粘菌複合體,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珍稀生物,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目前,粘菌的研究在國際上還是個空白,屬於世界生物或植物學領域的一大攻關課題。但是,粘菌曠世罕有,全世界僅在我國唐代珍貴文獻和1973年美國阿拉斯加有過兩次類似的記載和發現。唐代的記載簡單,不足為科學鑒定的依據。美國的發現,由於對粘菌保管不善,3個星期後粘菌便已死去。

據西北大學的專家們說,該生物前不久還活著,並且已經長到39公斤,研究人員把它放進一個裝有自來水的大玻璃缸中,它仍然以3%的增長速度生長著。

據有關文獻記載,粘菌屬粘菌門,它是介於動物和植物之間的一類生物體。生活史中,有一段具動物性,有一段具植物性。其行動與攝食方法與原生動物相同。但生殖時間產生孢子,而孢子具有纖維素壁,這又是植物性的。

粘菌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因為它罕見稀有,人們對它研究甚少,現在還無法確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由於它至少具有上述兩種物體的特征,為此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感覺最靈敏的植物

一隻蚊子叮在馬身上,馬會搖頭擺尾驅趕蚊子。這是因為動物有靈敏的感覺。

植物有沒有感覺呢?你看,夏天的早晨,向日葵露出笑臉,迎接東方初升的朝陽;傍晚,太陽下山了,它又麵向西方,跟太陽告別。它從早到晚跟著太陽轉來轉去。合歡的小葉子一見到陽光就舒展開來,到了夜幕降臨的時候,又自動閉合起來。把一盆含苞欲放的鬱金香,從比較冷的地方移到溫暖的地方,幾分鍾內就會盛開。這說明,植物受到光、溫度等刺激後,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

如果你用手輕輕碰一下含羞草,它的葉子會很快閉合。觸動它的力量大一些,它連枝帶葉都會下垂。有人研究過,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後0.08秒鍾內,葉子就會合攏,而且受到的刺激還能傳導到別處,傳導的速度最快每秒鍾達10厘米。在印度有一種植物,人和動物一走近它,它就立即把葉子卷起來。即使你步子很輕,它也能銳敏地感覺到。

感覺最靈敏的要算那些“吃”蟲植物。達爾文曾經作過一次試驗,他把一段長11毫米的細頭發絲,放在毛氈苔的葉子上,葉子上的絨毛也能立即感覺到,馬上卷曲起來把頭發按住。還有人把0.000003毫克的碳酸銨(一種含氮的肥料)滴在毛氈苔的絨毛上,它也能立刻感覺到。這樣微小的重量,人和一般動物是無論如何感覺不到的。這可是感覺最靈敏的植物了。

會發熱的植物

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白菖蒲、魔芋、半夏、馬蒂蓮等,大多夏季開花,肉穗花序,外包淡黃色、黃綠色、紫色、白色或綠色的佛焰苞。

這種佛焰花序植物有種奇特的現象:在開花時,花部會發高熱,它的溫度比周圍氣溫高出20℃以上。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植物同人一樣,熱量是由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科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觀察後發現,當天南星科植物的佛焰花序成熟時,花序的某些部分達到了驚人的呼吸水平,呼吸速率QO2值超過3600,這是在高等植物中記錄到的最高速率。這時,植物組織中每小時吸收的0.2量高達它本身體積的100倍。它放出的熱量足以使佛焰花序的溫度升高20℃。用手觸摸花苞,會感到非常溫暖。

英國有種叫斑葉阿諾母的天南星科植物,美麗極了,被人稱為“杜鵑杯”、“領主與夫人”。斑葉阿諾母佛焰花序的莖部是叢生的雌花,上有雄花,不育的佛焰花序頂部有個幾厘米的棒狀物。當佛焰花序成熟時,雌雄也有很多的呼吸速率,但花序的不育部分是主要的發熱部位。

佛焰花序的產熱呼吸一般持續12小時左右,高峰期更短,隻有1—2小時。科學家發現,天南星科植物在自然選擇中經受了長期的適應和演化,才形成了這種機製,而且發現是這個物種的有益的功能。它發出的熱量使刺激性的化學物質,如胺和吲哚等揮發出來,用來引誘昆蟲前去授粉,促進了物種的繁衍。

南美洲中部凍結的沼澤地裏,有一種臭菘的花朵冒寒綻開。臭菘為佛焰花序,花期長達14天左右,花苞內始終保持著22℃的溫度,比周圍的氣溫高約20℃。花有臭味,卻引誘著昆蟲飛去群集,成為理想的“禦寒暖房”。植物學家對這種植物的產熱現象進行觀察研究,發現臭菘花中有許多產熱細胞,裏麵有一種酶,能氧化光合產物——葡萄糖和澱粉,釋放出大量熱能。它的氧化速度驚人,簡直可同鳥類翼肌和心肌對能量的利用相比。

另一種喜林屬的芳香植物;也能發出熱量。這種植物竟像熱血動物那樣能將脂肪轉換成熱量,效率就更高了。在兩天的花期中,它們的花朵中能產生37℃的高溫。

科學家認為,植物產熱現象是植物對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它改變了局部的小氣候,促進花的氣味的揮發,招引昆蟲前去傳粉。而在這種植物的根部和韌皮部也曾發現過產熱細胞,科學家又認為,這種產熱現象能促進植物體內物質輸送加快,增強生化反應,提高酶活性,來抵禦寒冷,延長生長期。

“荒漠衛士”——白刺

去過內蒙古以及西北地區的人們,一定見過一類叫作白刺的植物。也許你當時不知道它的名字,又或者熟視無睹,但它肯定在你的眼前視野中出現過。

白刺是一種典型的荒漠植物。它葡散的身軀,多而又密的分枝,護住一個個小沙丘、小荒坡。它不怕沙埋土掩,枝條在被沙埋土掩之後,極容易向下生出不定根,向上萌生不定芽,枝端也繼續向上生長。這樣沙積多高,它就爬高多少。它的枝條白白的,長著一簇一簇肉嘟嘟鮮嫩可愛的小葉片。這些鮮嫩的葉片營養豐富,本是牛、羊、駱駝喜食的很好的飼料,但無奈白刺它隻肯一點一點地施舍給它們,因為小枝頂端幾乎無一例外地都硬化成的枝刺不答應。白刺不炫耀它的的花朵,它的花小,5個白色的小花瓣。許多小花組成蠍尾狀聚傘花序,看上去密密的一小片。白刺結的果肉質多汁,裏麵含一粒種子,可稱為漿果狀核果,熟時暗紅色,汁液豐富。白刺果實酸甜可食,可治肺病和胃病;也能用以釀酒和製醋;果核還可榨油。

在白刺的同屬兄弟中,大白刺的果個頭最大,直徑15~18毫米,且酸甜可口,故有“沙漠櫻桃”之稱。如果讓豬吃大白刺果,有催肥之效。人類現在都流行減肥,也許就不適合吃了。另外,還一種常見的叫小果白刺,又叫西伯利亞白刺。顧名思義,它的分布遠及西伯利亞,在我國華北及東北沿海鹽堿沙灘也有。它同白刺、大白刺的區別除果實小一半之外,葉片卻以多一倍的數量簇生在一起,白刺、大白刺2~3枚簇生,小果白刺4~6枚。

無論白刺、大白刺,還是小果白刺,它們都是沙漠和鹽堿地區重要的耐鹽固沙植物。它們耐鹽堿、耐沙埋;它們積聚流沙和枯枝落葉而固定的沙丘人們稱之為白刺包。據觀察,白刺包固定的沙丘和其它的沙生相比是最牢固有效的,別的植物的枝條多高傲地向上伸展著,隻顧生長自己的,而白刺卻不同,它用全身的枝條護壓著沙丘,它要同沙塵暴作鬥爭。

白刺,真可謂沙丘的守護神,荒漠的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