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地質學家認為,大西洋海盆的洋底正在山嶺左右兩麵向外擴展。彼此相隔越來越遠。沿著山嶺這科繼續不停的地質活動,可能是熔岩從地麵下數百英裏的地幔向上升的大規模對流的一部分。冰島上有巨大“張裂縫”形成的裂穀,把島害成兩半。
黃石公園還有無數不能噴發的間歇泉。有些是冒蒸汽的水池,無聲但有小波動;有些是經常冒泡的溫泉,像個大汽鍋。這些都是因缺少一個或幾個條件而不能噴發的間歇泉。其成因通常在於地下通道的形狀,過熱的沸水在累積到足以爆發的膨脹力之前,便能排到別處去了。
長江源頭究竟在哪
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河有頭,江有源。那麼長江這條聞名世界的大川,其源頭究竟在哪裏?為了找到長江的源頭,數千年來,人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
早在戰國時期,《尚書·禹貢》已經提到“岷山導扛”了。它的本意是說大禹治理長江,施工曾達岷山,但也包含著岷江是長江的源頭的意思,即認為長江發源於岷山。由於《尚書·禹貢》在古代一直被列為儒家的經書,因而“岷山導江”之說影響久遠。《山海經一中山經》中有“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海”的記述。
西漢武帝時通西南夷,在今雲南、貴州和四川南部建立了一批郡縣,人們對西南邊疆地區的地理狀況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並且發現了繩水(今金沙江)和若水(今雅礱江)。當時人們已經知道金沙江遠長於岷江,但是,盡管發現了比岷江更長的繩水,但關於長江的起源,仍沿襲舊說,以岷江為江源。因為他們認為(尚書·禹貢)是“聖人之典”,沒有理由會出錯。
唐貞觀十四年,唐太宗為了加強了漢、藏民族問的往來。將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文成公主入藏,由於入藏通道經過今天的通天河流域,因此,人們的認識範圍已經擴展到金沙江上源了。
明朝末年,地理學家徐霞客克服重重困難,通過對雲南山川進行實地考察後,著成了《江源考》(又名《溯江紀源》)—文,旗幟鮮明地主張把金沙江作為長江的正源。徐霞客在他的文章裏論證道:“岷江經成都至敘(今宜賓)不及千裏,金沙江經麗江、雲南鳥蒙至敘,共二千餘裏”,他認為岷江彙入長江就像渭河流入黃河一樣,岷江隻是長江的一條支流而已,由此他提出了“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江為首的著名論斷。著名文人錢謙益評價徐霞客說:“徐霞客論江源‘能補桑經、酈注及漢宋諸儒疏解《禹貢》所未及’”,錢謙益的評價是相當公允的。不過,根據現有的記載表明,徐霞客最遠隻到了雲南麗江的石鼓,再也未能溯江西上,因此離真正的江源還非常遙遠,這還有待於後人去發現。
清朝康熙後期,為了編製精確的全國地圖,曾多次派人探測青藏地區,包括江源在內。不過,康熙派出的使臣在到達江源地區時,麵對密如魚網的眾多河流,毫無頭緒,不知所以,隻得望洋興歎。他在奏章裏寫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闊”,就是說那裏的河流多得就像掃帚一樣,百支千條,數不勝數。讓人分不清長江的源頭究竟在哪。因此,在朝廷內府地圖《皇輿全覽圖》上,隻得含糊其辭的標示金沙江上源為“木魯烏蘇河”。可見,即便到了清朝,人們對江源地區河流的認識依然是非常膚淺的。
在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在大肆侵華的同時,長江這塊寶地也成了他們的目標。不同國籍的所謂探險家們,曾多次踏上青藏高原。
沙皇俄國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1867~1885年的十八年間,曾五次率領武裝“探險隊”竄入我國新疆、青藏地區活動,其中兩次到達通天河上遊。1892年,美國人洛克希爾更深入到現在青藏公路西側的尕爾曲。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曾到達柴達木盆地的南緣昆侖山附近。他們雖然都已到達了江源地區,但都未能到達長江的源頭。
晚清及民國年間,涉及江源水係的著作很多,1946年初出版的《中圄地理概論》是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書中寫道:“長江亦名揚子江,源出青海巴顏喀拉山南麓……全長五千八百公裏,為我國第一巨川。上遊於青海境內有南、北兩源,南源曰木魯烏蘇,北源曰楚瑪爾”。既然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而長江又源出該山之南,於是便有“江河同源於一山,長江和黃河是姐妹河”之說。
當時,這一說法作為教條被寫入中小學地理教科書,並且介紹五千八百公裏長的長江為世界第四大河,因此謬傳甚廣,影晌極深,直到解放以後,這種觀念仍然盛行於世。
新中國成立後,曾對長江之源進行了多次考察。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曾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了詳盡的考察,結果表明:長江上源深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昆侖山之間,這裏有大大小小十幾條河流,其中較大的有三條,即當曲、楚瑪爾河和沱沱河。這三條河中,楚瑪爾河水量最小,冬季常常幹涸,因此它不可能成為長江之源;論流域麵積和水量,以當曲為最大;但論長度,沱沱河比當曲還要長十八公裏。因此,根據“河源惟遠”的原則,學者們確定沱沱河為長江正源。考察結果顯示,長江全長不止五千八百公裏,而是六千三百公裏,比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還要長,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尼羅河。
一般而言,目前地學界對如何確定一條河流的正源(又稱主源),尚存在一些分歧,確定源頭的說法,據不完全統計,多達十幾種,歸納起來,重要的大致有如下幾種主張:
1、“河源唯遠”,以距河口最遠點作為河流的發源地(源頭)。即依河流長短,水流最長者為正源。
2、依水量之多寡,水量大者為正源。
3、依河網平麵圖的上下遊一致性。即某條源流與下遊幹流流向比較順直一致,形似幹流向上的自然延伸者為正源。
4、依河穀發育期的早晚,河穀形成較早者為正源。
5、依曆史習慣,維持人們長期以來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輕易變更。
在上述幾種主張中,讚同“河源惟遠”的較多。事實上,世界許多河流的長度,都是以距河口最遠點作為量算河長的起點。
現在確認的長江和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大致都是以“河源唯遠”為主要標準確定的。
不過,1986年的“長江漂流”對於長江源頭究竟在哪裏?又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認為當曲河的流量為沱沱河的三倍左右,流域麵積為31000平方公裏,而沱沱河僅為17000平方公裏……根據主導指標和綜合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從河流長度對比、流域麵積與流量對比,以及地理環境、江源水力補給特征等因素,當曲在其長度、流量和流域麵積三個主要指標中均占有是甚至絕對優勢;而沱沱河隻在河流走向和海拔高度這些非主導指標上略占優勢,因而長江的正源應該為當曲,而不是沱沱河。
每一種說法都有其自己的依據,至於長江的源頭到底在哪,目前仍處於爭議中。
太湖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地處江蘇無錫的太湖,是我國長江中下遊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麵達2400平方千米。太湖的水域形態宛如佛手,作為江南的水中心,以其蘊藏豐富的資源孕育了流域內人們的繁衍生息,自古被譽為“包孕吳越”。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全國聞名的太湖,關於它的成因,一直到今天還爭論不休。
早在20世紀初,我國地理學家丁文江與外國學者登施丹就著文認為,是大江淤積導致了太湖的形成。
著名的地理學家竺可楨與汪湖楨等則提出了瀉湖成因論,即以後廣為流傳的太湖經“海灣——瀉湖——湖泊水網平原”的演變模式而成。
近年來,隨著對太湖地區地質、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獻資料等方麵的不斷研究,對太湖成因的探究已經又有了新的發展。
有人對瀉湖論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質疑,認為在海水深入古陸腹地的過程中,雖然一邊衝刷,一邊沉積,但這種情況對於整個古陸地來說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確有瀉湖地貌的沉積,但它不具有整體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