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探索江河湖海1(3 / 3)

可北宋古籍《吳中水利記》中記載:在北宋神宗八年(1075年),太湖地區發生大旱,太湖水位下降到了以住從來沒有過的位置。這時人們發現,湖邊數米幹涸的湖底上,竟然露出了古代居民留下的墳墓和村莊的街道,一根根已經近於腐爛的樹樁仍然立在湖中。人們還在太湖的湖底找到距今6000至1萬年前古人類石器時代的遺址。

於是,又一種假說出現了。人們推測,大約在6000年到1萬年前,太湖地區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們曾經在這裏生活和居住過。由於地勢較低,終於積水成湖,人們還沒有來得及搬走他們的家當,就被洪水淹沒了。

中國“魔鬼三角”——鄱陽湖

鄱陽湖古稱彭澤,麵積達3914平方公裏,是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煙波浩渺、水草豐美,湖中有大量長江流域的珍貴魚類漫遊,每年還有許多珍貴的鳥類棲息在這裏,使得鄱陽湖的風景顯得更加宜人。不僅如此,鄱陽湖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會聚之地,許多詩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句,如王勃的“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蘇東坡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繪的都是鄱陽湖的勝境。

同樣,使鄱陽湖蜚聲海內外的還有屢屢發生的沉船事故。

1985年3月15日,一艘編號“饒機41838號”,載重25噸的船舶,於淩晨六時半在老爺廟以南3公裏處沉沒於濁浪中。同年8月3日,江西進賢縣航運公司的兩艘各為20噸的船隻,亦在老爺廟水域葬身湖底。同一天中,同在此處遭此厄運的還有另外12條大小不一的船隻!九月,一艘來自安徽省的運載竹木的機動船在老爺廟以北附近突然笛熄船沉。

1986年3月15日,一艘編號為“豐機29356號”,載重量為20噸的機動船,在老爺廟水域航行,突然,狂風驟起,惡浪狂舞,頃刻間,又一起災難釀成。

據統計資料顯示,1985年,在老爺廟水域沉沒的船隻有20多條。1989年,有數10條船隻在此水域沉沒。

美麗的鄱陽湖以成為中國“魔鬼三角“的代名詞,奪去許多無辜生命,毀滅了許多寶貴財富。

是什麼讓它屢顯露殺機?製造慘案的秘密,究竟何在呢?問題似乎變得越來越令人不可捉摸,令人費解。

為了揭開這個謎底,江西省曾組織一支由自然、氣象、地質專家和有關科研人員組成的考察探險隊,對鄱陽湖“魔鬼三角”水域進行全麵的考察和探測。

考察隊在老爺廟東南、西北、西南“魔鬼三角”水域內,建立了三座氣象觀測站,以測試老爺廟周圍地勢、風力等諸多自然環境因素。經過一係列的考察、測試和對當地漁民的走訪,得出了這樣幾點結論:

1、每一次沉船事故,沒有任何先兆,船上的人幾乎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遇狂濤巨浪。

2、狂風惡浪持續時間短,從濃黑的霧氣彌漫、滾滾濁流吞噬船隻到湖麵上風平浪靜,前後隻有短短的幾分鍾。

3、狂浪來襲時,往往伴有風雨、怪嘯和船體的碎裂聲。四周黑氣沉沉,難辨五指。

經過對每一次事故的研究分析後考察隊員們發現,老爺廟沉船事故多發生於每年春天的三四月。另外,出事的當天,往往天氣很好,或是晴空萬裏,風平浪靜;或是皓月當空、繁星點點。而在陰雨天卻從未發生沉船事件,這讓考察隊員們百思不得其解。按常理來解釋,隻有天氣劣惡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沉船事故。為什麼在鄱陽湖卻恰恰相反。

考察隊查閱了當地的史料,得知落星山和隔岸遙遙相望的星山同是2千多年前,一顆碩大的流星墜毀於此而形成的。另外,從民間得知在70年代中期,曾有人在鄱陽湖西部地區,目睹了一塊呈圓盤狀的發光體在天空遊動,長達八九分鍾之久。當地曾將上述情況報告上級有關部門,但有關部門並沒有做出建設性的解釋。所以有人猜測,是因為“飛碟”降臨了老爺廟水域,像幽靈在湖底運動,從而導致沉船不斷。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科學權威的認同,僅僅是流傳在民間口頭上的故事。

考察隊從大量資料中查閱到一張《聯合國環境報》於1989年9月8日登載的艾德華·皮爾的回憶文章。文章除了描述他在四十年代中期在鄱陽湖“魔鬼三角”打撈日本沉船“神戶5號”所經曆的險情外,特別在文章中強調說:“事後,我經過多次測試才明白‘魔鬼三角’處於北緯30度的危險區域,這是令世界探險家都感到可怕的數字。”

北緯30度,一個令人類汗顏的地方,那裏有太多的謎讓人類找不到答案。

為什麼北緯30度附近會出現這些怪異現象?是有某種內在聯係還是一次偶然的巧合,至今沒人能給出答案。

後來,考察隊又對“魔鬼三角”水域底下搜尋了方圓十幾公裏,湖底除了各種大大小小的魚蚌外,什麼也沒有。一個問題隨之而生,沉船哪裏去了?為什麼沒有殘骸?考察隊員陷入迷惑之中。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世界各國科學家紛至遝來,對鄱陽湖“魔鬼三角”進行考察。

1989年,“聯合國科學考察委員會”派遣一支科學考察團赴鄱陽湖進行實地考察。同樣是無果而終。

鄱陽湖的謎團繼續困擾著我們,使我們無法看清鄱陽湖“魔鬼三角”的真麵目。

荊江何以形成“九曲回腸”

荊江,全長423公裏。以藕池口為界,又分為上荊江和下荊江。下荊江段河長240公裏,但直線距離僅80公裏。江水在這裏繞有16個大彎,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江中多淺灘,河槽經常擺動,枯水期不能保證標準航深。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從河流學的角度看,其中,上荊江由於河水的流向與河床構造運動一致,因此增強了河流的縱向流速,河岸沉積物膠結程度對較緊密,因此相對比較穩定;而下荊江河水流向則與河床構造運動呈垂直相交,橫向環流的衝刷作用非常厲害,再加上河岸沉積物比較鬆散,因此很容易被流水掏空,因而,經過一段時間後,逐漸發育成為典型的“自由河曲”,即蜿蜒性河道。

那“九曲回腸”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關於“九曲回腸”的形成原因要從遠古時期講起。

遠在先秦時期,長江出江陵進入廣闊的雲夢澤後,荊江河槽淹沒於江漢平原古雲夢澤所在的湖沼中,河床形態還不明顯,荊江以泛濫漫流的形式向東南彙注。

到秦漢時期,由於長江泥沙長期在雲夢澤一帶沉積,以江陵為頂點的荊江三角洲開始慢慢形成。江水呈扇狀分流,向東、南方向擴散。處於高度湖沼階段的下荊江,開始出現一些分流水道,如湧水、夏水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荊江兩岸出現許多穴口和漢流,使江水流量分泄。三角洲向東南發展的同時,雲夢澤主體被迫向下推移。據《水經注》記載,在今石首境內的下荊江河床已開始形成。

唐宋時期,隨著雲夢澤的解體,上荊江河段穴口淤塞,荊江統一河床最後塑造完成。當時,在荊江兩岸仍有二十多個穴口,加上江北有揚水、夏水、鶴水分流,對下荊江流量起著調節作用。因此,史稱“宋以前,諸穴暢通,故江息差少”,可見當時河床仍然比較穩定。

南宋以後,是荊江河道變化最大的時期。南宋時,金兵占據了北方,漢族人民大規模南遷,沿江築堤圍垸,擴大墾殖,荊江兩岸穴口幾乎完全堵塞。堤垸製止了河流在洪汛期向河灘漫溢,這樣就把水流限製在河床裏,經過一段時間後,由於泥沙的大量沉積,河床遠遠高於最初狀態。到明代這些穴口又重新被洪水淹沒。

到隆慶年間,政府組織人員疏浚了其中的調弦口穴。水流經過彎道時,由於環流離心力的作用,凹岸在主流的衝刷下,逐漸崩坍後退,泥沙則在水流較緩的凸岸淤積,河灣逐漸延長。下荊江就這樣以增長河曲的長度來適應日益增長的流量。另外,再加上人們在河曲凸岸新近沉積的沙灘上築堤垸,進行墾殖,又進一步鞏固了凸岸的河床。原來單一順直形迅速向蜿蜒河形方向轉化,河流的曲度越來越大。經過歲月的鑄造,最終形成了“九曲回腸”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