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探索江河湖海2(1 / 3)

金沙江為何急拐彎

金沙江,為長江上遊,發源於青海境內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江達縣和四川的石渠縣交界處(江達縣鄧柯鄉的蓋哈河口)進入昌都地區邊界,經江達、貢覺和芒康等縣東部邊緣,至巴塘縣中心線附近的麥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彙口處入雲南,然後在雲南麗江石鼓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折向北流,嗣後又折向東流,形成著名的“長江第一彎”。

金沙江在昌都地區段河長587公裏,江麵海拔自3340米至2296米,落差1044米,流域麵積2.3萬平方公裏,年平均流量為957.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301.9億立方米(巴塘站)。金沙江河穀地貌特征可以德格縣白曲河口和馬塘縣瑪曲河口附近分為上、中、下三段。其中上段為峽寬相間河穀段,中段為深切峽穀段,下段為峽穀間窄穀段。

千百年來,萬裏長江第一彎使古今中外到過此地的人都困惑不解,即便是世世代代居住於此的江民們也不知道這彎是怎樣形成的。

縱觀古今中外所有河流,無不是彎彎曲曲的。為什麼所有河流都會是彎曲的呢?是由於河水對兩岸的侵蝕造成。侵蝕程度的不同會造成河流彎曲程度的不同。大部分河流總是一條條十分平滑和緩的曲線。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有的河流在它的流程中,可能會產生十分突然的拐彎,金沙江上的大拐彎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關於是什麼原因造就了“萬裏長江第一彎”,科學工作者通過對金沙江的河流形態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下麵一些推斷。

一種被大多數人認可的看法是,從前金沙江和怒江、瀾滄江等一起並肩南流,並沒有今天的大彎。在流經它們東麵不遠的地方,另外存在一條由西向東流淌的的河流,暫且叫它“古長江”。急湍的古長江水不斷地向西伸展著。時間一長,終於有一天,古長江與古金沙江在石鼓村附近相遇了。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古長江地勢比古金沙江要低,所以滔滔的金沙江水受到古長江穀地的吸引,自然掉頭向東。於是,金沙江就成了長江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在地貌學上叫“河流襲奪”。

“河流襲奪”的意思是說一條本來流得好好的河流;被另一條毫不相幹的河攔腰斬斷,把它掠奪到自己的懷抱裏。人們認可“河流襲奪說”的另一個原因是,在今天的金沙江石鼓大拐彎的南方,也就是人們認為的當年金沙江流過的地方,真的存在一條小小河流——漾濞江。

漾濞江的源頭與石鼓的距離相隔不遠,那裏還有一條寬闊的低地。這裏雖然沒有河流,可清晰的輪廓告訴人們,那裏是一種河穀的形態。襲奪說的支持者們認為,古金沙江被古長江襲奪以後,江水雖然被古長江襲奪而去,但是,當年的河穀還在,並且在古口金沙江的下方,仍然殘存著一條小河——漾濞江,那也是古金沙江的遺跡。

但是,也有人認為大彎的形成與地殼斷裂有關。他們認為今天的金沙江所以會發生這樣奇怪的拐彎,與當地地殼斷裂有關。他們發現在石鼓以下的虎跳峽是沿著一條很大的斷層發育起來的。金沙江在它流淌的過程中,碰巧遇到這條斷層,河流不得不來了一個大拐彎。

不管襲奪也好,還是沿著一條斷裂帶流淌的也罷,當時留下來的遺跡,已經被無情的風雨侵蝕得麵目全非了,再也無法考證了。所以,這兩種意見爭論了許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看法。

錢塘潮湧有無規律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東注入杭州灣,流入東海。錢江湧潮為世界一大自然奇觀。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錢江湧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觀潮始於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於唐宋(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曆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錢塘江河口和杭州灣位於北緯30度至31度之間。從天文因素來說,南岸灣口附近屬非正規半日潮,其餘部位的潮汐均屬半日潮,即一日有兩次潮汐漲落,每次漲落曆時12小時25五分左右,兩次漲落的幅度略有差別。

因此說“一年一度錢江潮”的說法是不科學的。這種說法容易給不了解真相的人一個錯覺,以為錢塘江潮一年隻有一次觀潮的時機。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每個月都有兩次大潮汛,每次大潮汛都有三、五天適合觀賞湧潮。

陰曆每月有兩次大潮汛,分別在朔(初一)日之後兩三天和望(十五)日之後兩三天,而在上、下弦之後的兩三天則分別為小潮汛。每年陽曆3月下半月至9月上半月,太陽偏向北半球時,朔汛大潮大於望汛大潮,且在大潮期間日潮總是大於夜潮;而在9月下半月至次年3月上半月,太陽偏向南半球時,情況正好相反,朔汛大潮小於望汛大潮,大潮期間的日潮也總是小於夜潮。越接近春分和秋分,這種差異越小;愈接近夏至和冬至,這種差異愈大。就全年而言,則以春分和秋分前後的大潮較大。至於這兩個時期的大潮哪個大,則有19.6年的周期變化,其中一半時間春分大潮大,另一半時間秋分大潮大,兩者的差別也由小逐漸增大,然後又由大逐漸減小。潮湧為什麼會這麼有規律呢?

我們知道,海洋潮汐是由海洋水體受天體(主要是月亮和太陽)引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周期性運動。因此,潮汐的漲落有一定的規律。

既然潮汐是海洋水體受天體引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周期性運動,那它應該是周而複始、永不誤期的。錢塘江湧潮為海洋潮波在錢塘江河口這種特殊地形條件下的特殊表現,當然也應遵守這種規律。可是,為什麼唐代的孫承宗在他的《江潮》一詩中卻寫道:“休嫁弄潮兒潮今亦失信;乘我油壁車,去向錢塘問”。他所謂的失信,也稱失期,就是該有湧潮的時候,看不見湧潮,這是為什麼。

對此,一個問題擺在地理學者們的麵前,洶湧壯觀的錢塘江潮究竟有沒有失信於人?

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曾有“錢塘江潮失期不至”的記載。

德枯二年(1276年)二月,元軍初次來到杭州,對湧潮之事一無所知,他們將營地駐紮在錢塘江的幹沙灘上。這一盲目的行為讓杭州百姓和宋室暗喜,因為在他們以往的生活中,湧潮過不了幾天就會如期而至了。他們急切盼望湧潮到來,將元軍連營卷去,以解被破誠之險。誰知,一連三天過去了,一點湧潮的影子都見不著,大宋百姓無不為之大驚,認為天助元軍,宋皇朝天數已盡。為此,吳興華《錢塘江懷古》詩中有“鐵甲電江潮不上”之句。元末至正27年也有“元滅之時……潮亦不至,但略見江水微漲而已”的記載。難怪明代田汝成會發出“昔宋末海潮不波而亡宋,元末海潮不波而亡元,亦天數之一終也。蓋杭州是鬧潮,不鬧,是其變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