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探索江河湖海2(2 / 3)

無獨有偶,明末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兵進入杭州時,多鐸進取浙江,將營駐紮在江岸,明朝士兵心裏竊喜,以為他們必定逃不掉湧潮帶來的災難,但出乎意料,江潮並沒有如期出現。此外,明代嘉靖十三年和二十六年(1534和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年至1845年),都有湧潮失期的記載。明人稱這種現象稱為“凍死潮”“曬死期”等。

潮水為什麼該漲的時候不漲,不該漲的時候反而巨浪滔天呢?這跟錢塘江河口的地理有密切的聯係。隨著時間的推移,江道的演變,杭州的潮勢慢慢有所衰退。另外,錢塘江河口的泥沙主要來自大海,漲潮流中挾帶著大量泥沙,落潮時部分泥沙落淤在河口段,靠每年汛期上遊來的山水將泥沙往下衝移。一旦遇上雨少天旱,山水流量小的年份,便造成河口泥沙堆積,妨礙潮波傳播。當江道淤塞較嚴重時,湧潮便不能到達杭州。所以,湧潮失期並不表示沒有產生湧潮,有可能是傳播受阻,無法達到杭州。

通常來講,湧潮總是有規律地在錢塘江上出現,但有的時候由於受複雜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偶爾也會“失信”於人,這也是錢塘江潮最令人捉摸不定的地方。

最深的湖——貝加爾湖

貝加爾,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形成於一千五百到二千五百年之前。“貝加爾”之名據說是大約一千三百年前往在這裏的庫裏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該湖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中國古稱“北海”,曾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活動地區,漢代蘇武牧羊即在此地。俄羅斯人稱貝加爾湖為“聖海”。

貝加爾湖狹長彎曲,長636千米,平均寬48千米,最寬處79.4千米,好像一輪彎彎的月亮鑲嵌在東西伯利亞南緣;麵積約31500平方千米,居世界第8位。該湖平均水深730米,最深1620米,總容積23600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湖總蓄水量的1/5,是全世界最深也是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在貝加爾湖周圍,總共有大小336條河流注入湖中,而從湖中流出的則僅有安加拉河,年均流量僅為1870立方米/秒。

貝加爾湖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俄羅斯的主要漁場之一。湖內約有1200多種動物和600多種植物,其數量和種類之多是世界其他湖泊無法比擬的。

尤其讓科學家們興奮異常的是生物的古老性。許多淡水生物在西伯利亞其他江河湖泊找不到蹤跡。

貝加爾湖同樣有讓動物摸不著頭腦的地方,那就是貝加爾湖是淡水湖,可是湖裏卻生活著數量眾多的海洋生物。

在其湖底生長著1~15米高像叢林似的海錦,這在其它湖泊裏是沒有的,奇形怪狀的龍蝦就藏在這個“叢林”裏。而一般鱘魚都生活在沿海,貝加爾湖的鱘魚卻已經完全變成淡水魚了。

在歐洲,與貝加爾湖相類似的典型湖泊中,通常隻會生活著幾種端足類動物(蝦狀甲殼動物)和扁蟲,但貝加爾湖卻生活著多達200多種端足動物和80多種扁蟲。不僅數量多,有些種類還十分奇特引人。如有人在湖中捕到的體長達38厘米的巨扁蟲,該種類蟲能吞食魚類,是世上罕見、也是最大的扁蟲。

貝加爾湖的野生動物,最為引人注目是淡水海豹。它數量眾多,喜歡成群結隊活動。如今,每年仍可捕獲近5000頭。但是,關於貝加爾湖海豹是怎樣來到這個湖中定居的,眾說紛紜,至今仍是個謎。

湖上天氣變幻莫測,一年四季潛伏著危險。夏天的濃霧能迫使船隻突然停航。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日子,也可能隨時刮起狂風,惡浪翻滾。據古老的傳說,認為貝加爾湖是怒神的王國。

一年中,貝加爾湖麵有5個月封凍約90厘米厚,冬季氣溫平均零下38℃。但陽光卻能透過冰層將熱能輸入湖水,形成“溫室效應”,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溫,有利於浮遊生物繁殖,從而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各類水生物提供了食物,促進水生物發育成長。

美麗而又富饒的貝加爾湖,在世人心中,一直蘊藏著神奇色彩!

“魔湖”——艾爾湖

早期的歐洲拓荒者一直以為澳洲中部存在湖泊,甚至認為有浩瀚的內海。1839年,25歲的艾耳,渴望自己能成為從南到北穿越澳洲的第一名歐洲人。於是便從阿德萊德出發,開始了他的這一次旅行。他克服重重困難,曆盡千辛萬苦,越過弗林德斯嶺,來到鹽湖區一個

巨大馬蹄形地帶,他嚐試了多種方法,最終還是無法通過,不得不折返。1840年,艾耳開始了第二次嚐試,終於到達了現在以他的姓氏命名的艾耳湖。當時湖水雖已幹涸,但湖底的淤泥使他無法繼續前進。其他探險家也有類似的經曆,但他們報告前方有一個大淡水湖:直到1922年,哈裏根才從空中測繪了艾耳湖。

艾耳湖雖叫湖,但不是湖,而是澳洲幹旱腹地的兩片巨大窪地。大約每十年才有一次湖水,大部分時間全部幹涸,蓋滿鹽層;湖的四周有一圈好像懸掛著白霜的礦物層。

湖四周是一片曬幹的土地:南麵是一串鹽湖和幹涸的鹽法;北麵是辛普生沙漠;東西兩麵是布滿圓丘和風刻石的平原,很難通過。

艾耳湖湖底低於海平麵十五公尺,是澳洲最低的地方。其集水麵積大於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的總和,總麵積約九千六百平方公裏。湖分兩部分,北湖較大,南湖較小。兩湖由十五公裏長的戈地亞渠連接,下雨時雨水從遠處的山上流入幹涸的河道。大部分的水滲入沙中或途蒸發掉。隻有雨下得足夠大,才有可能有一部分水最終可以流到艾耳湖,流程長達一千公裏。隻有在雨水很多的年頭,水才流經戈地亞渠。

水是孕育生命必不可少的要素,隻要有水,荒涼的艾耳湖也會馬上變得生氣勃勃起來,豔紅色的斯圖特沙漠豌豆等植物會突然抽出芽來,迅速開花結子,趕在水分消失前盡快完成其生命循環。雨水也能促使藻類複蘇,使埋在泥中的蝦卵迅速孵化,整個艾耳湖立即就會舊貌換新顏。昔日的冷清也會被隨即趕來的飛禽走獸所打破,艾耳湖會變成一個熱鬧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