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探索江河湖海3(1 / 3)

西太平洋上的“巨河”——黑潮

黑潮是西太平洋上一條較大的暖流。它猶如一條巨大的江河,從南向背,滾滾向前,晝夜不息地流淌著。

黑潮時北赤道流在菲律賓群島以東向北流動的一個分支延續而來的海流。源地位於中國台灣省東南和巴士海峽以東海域。從台灣東側流入東海,繼續北上,過吐噶喇海峽,沿日本列島南麵海區流向東北;大約在北緯35度、東經141度附近海域,離開日本海岸婉蜒東去;最後在東經165°左右的海域裏向東逐漸散開。黑潮從它的源頭,從太平洋的低緯度海域流向高緯度,南北跨約16個緯度(北緯20度~36度),東西跨約115個經度(50度~165度)流經東海和日本南麵海區,行程4000多公裏,如果加上黑潮續流,全程約6000公裏。

黑潮具有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延伸深邃,高溫高鹽等特征。潮即水流,因其水色深藍,遠看似黑色,因而的名。

黑潮的流速比一般海流要強得多。它流速為每小時3~10公裏,由此可以計算出黑潮在我國東海的流量為每秒鍾約3000萬立方米,可見黑潮之流量極為可觀。

在不同的海區裏,黑潮的流幅和厚度也不是一樣的。通常它的寬度為150公裏,在日本列島南麵的海域,黑潮的最大寬度可達200~300公裏。它的厚度達1000米以上。

黑潮是由北赤道流轉變而來的。由於北赤道流受強烈的太陽輻射,因而,黑潮海流具有高水溫、高鹽度的特點。據調查,黑潮表層的平均水溫比臨近水域的溫度高出5~6℃,在夏季,約為27~30℃,即使在冬季,黑潮的表層水溫也不低於20℃,因此,人們又把黑潮稱之為“黑潮暖流”。

黑潮暖流對它所經過的沿岸各國都帶來了影響。

由於黑潮暖流自身擁有大量的熱能,黑潮的部分暖水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陸架海區的環流。例如,流過東海的黑潮暖流,在重返太平洋之前,於日本九州南部海麵分出一個小分支北上,形成對馬海流。在對馬海流的影響下,地處渤海灣內的秦皇島沿岸,海水溫度保持在冰點以上,不致凍結。黑潮的“蛇行大彎曲”使日本沿岸氣溫升高,空氣溫暖濕潤。

黑潮對漁業生產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是表現在“海洋鋒麵”的形成和它對漁場的形成上。兩支海流,特別是寒流和暖流相會,將使平靜的海麵受到擾動,引起海水上下翻騰,把下層豐富的營養物質帶到表層,促使浮遊生物迅速繁殖,漁場也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形成了。我國享有“天然魚倉”之稱的舟山漁場,就處在暖流和沿岸流之間的“海洋鋒麵”。日本東部海區處在黑潮暖流和親潮寒流之間的“海洋鋒麵”上,因而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當然,黑潮強暖流,也為暖水性魚類的產卵和幼魚的搬遷創造了條件。

黑潮“蛇形大彎曲”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黑潮暖流和大氣間的熱交換關係是什麼?在深層的海流中,是否存在著逆流?是否存在大的上升流?

黑潮是太平洋西北部一條強勁的暖流,它對這一地區國家氣候影響很大。由於黑潮自身熱交換關係極為複雜,所以它對氣候的影響機理常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例如,黑潮主流有時寬達一二百多公裏,甚至更寬,有時變窄,僅有數十公裏;有時流速較大,而有時流速較小;黑潮“蛇形大彎曲”,有時彎曲很大,有時彎曲較小,有時又近乎於沒有等等。

為什麼會發生這許許多多的變化呢?人們還無法找到確切的答案。特別是當黑潮影響氣候,給一些國家造成災害的時候,更加需要掌握它的變化規律了。

黑潮是西太平洋上一條較大的暖流。它和大洋環流是什麼關係,它是如何和太平洋水體進行熱能交換、水團交換的?黑潮和厄爾尼諾現象有關係嗎?

在千變萬化的黑潮迷宮中,有不少疑難問題和無法解釋的現象等待人們去探索。

海水是從哪裏來的

地球上,近3/4的麵積是遼闊的海洋,海水是地球水的主體,占地球總水量的96.53%。那麼,如此眾多的海水是從哪裏來的?

最早的觀點認為,這些水是地球固有的。

當地球從原始太陽星雲中凝聚出來時,這些水便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存在於礦物和岩石中。以後,隨著地球的不斷演化,輕重物質的分離,它們便逐漸從礦物和岩石中釋放出來,成為海水的來源。例如,在火山活動中總是有大量水蒸氣伴隨岩漿噴溢出來,一些人認為,這些水汽便是從地球深部釋放出來的“初生水”。

然而,科學家們經過對“初生水”的研究,發現它隻不過是滲入地下,然後又重新循環到地表的地麵水。況且,在地球近鄰中,金星、水星、火星和月球都是貧水的,惟地球擁有如此巨量的水。這實在令人感到迷惑不解。

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水,至少大部分的水,不是地球固有的,而是由撞入地球的慧星帶來的。

因為從人造衛星發回的數千張地球大氣紫外輻射照片中發現,在圓盤狀的地球圖像上總有一些小斑點,每個小黑斑大約存在二三分鍾,麵積約2000平方公裏。

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斑點是一些由冰塊組成的小慧星衝入地球大氣層造成的,是這種隕冰因摩擦生熱轉化為水蒸汽的結果。但上述觀點是否正確,還有待驗證。

另一些科學家相信水是地球固有的。

他們認為,其中99%是周而複始的循環水,但卻有1%是來自地幔的“初生水”。而正是這部分水構成了海水的來源。地球的近鄰貧水,是由於其引力不夠、或溫度太高,不能將水保住,更不能由此推斷地球早期也是貧水的。

目前,關於海水的確切來源仍無定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海水中的鹽份究竟是怎麼來的

海水之所以鹹,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

那麼這些鹽類究竟來自何方?

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後來由於水流衝刷侵蝕了地表岩石,岩石中的鹽分不斷地溶於水中。這些水流又不斷地彙成大河奔騰入海,使大海成了鹽類的最後歸宿。隨著水分不斷蒸發,鹽分逐漸沉積,天長日久,鹽類越積越多,於是海水就變成鹹的了。這是一種“後天說”。按此說推論,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鹹。

有的科學家不同意上述看法。

他們認為,海水一開始就是鹹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據他們的觀測研究發現,海水並沒有越來越鹹,海水中的鹽分並沒有顯著的增加,隻是在地球的各個地質曆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是不同的。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之所以是鹹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天的原因;不僅有大陸上的鹽類不斷加入到海洋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海底岩漿溢出,也會不斷地給海洋增加鹽類。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讚同。

也還有一些科學家以死海為例指出,盡管海洋中的鹽類會越來越多,但“物極必反”,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變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則可能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