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是地球陸地上的最低點,它也是東非大裂穀的延續,有人說,死海在50年後就會幹涸,這究竟是真是假。
“最不尋常的大片水域”——紅海
紅海這個被稱為“地球上最不尋常的大片水域”為什麼取這樣一個名字,沒人知道。據說,海藻生長旺盛,把平常淡藍的海水染成不折不扣的紅棕色,因而得名。其實,更有詩情的解釋是,大漠上太陽西下,海中倒映出泛著紅光的山巒,海麵波平如鏡。
大約四千萬年前,形成東非大裂穀。隨著非洲和阿拉伯大陸板塊分離,它們之間的地殼下陷,千萬年來,海水逐漸淹沒部分裂穀,形成紅海。再加上板塊運動持續不斷,大致齊整的紅海兩岸以每年十公分的速度背向移動。這樣的速度每百年僅達一公尺,沒有跡象顯示運動會停止,反而可能加速。紅海與大西洋的變化如出一轍。大約再過二億年,紅海很可能與大西洋一樣大小。
紅海下的地殼運動,紅海的東西海岸線翹起分開,使得兩岸河水不再流人紅海。由於分離板塊的沿線火山活動增多,導致水溫上升至攝氏五十幾度,這是地球表麵最高的溫度。另外,紅海也比其他海洋要鹹,它的含鹽量達到百分之四點一。大約兩千五百萬年前,進入印度洋的通道仍沒有完全打開,流入尚在形成的紅海的水不斷的蒸發,結果形成遼闊的鹽床。新近地殼隆起,攪亂了這些鹽床,鹽溶解在整個紅海中。在熱帶陽光的強烈照射下,海水迅速蒸發,又增加了鹽的濃度。每年熱帶沙漠降雨量僅約二十五公分,再加上沒有河水流入紅海,使得紅海每年都要因此而損失相當一部分的水。如果不是印度洋通過曼德海峽向紅海補充水,最終紅海會變得完全幹涸。可是,每逢隆冬,海平麵就會降到最低點,上層的珊蝴礁會逐漸死亡。
在一些溫度特別高、鹽度特別濃的深溶蝕坑,礦物質含量極高。科學家發現了十五個這樣的“深潭”,其重金屬濃度竟為普通海水中的三萬倍。據估計在海底上層九公尺的沉積土中,所含的錳、鐵、銅和鋅的總值為二十億美元,可能是紅海最巨大的財富。
目前,紅海最豐富的寶藏是其蘊含的海洋生物。由於紅海海水較暖,世界上最壯觀的珊瑚礁在海岸邊的狹長地帶聚集著。它們最初形成於六千至七千年前。其中許多通常僅在往南二千五百公裏的赤道海域生存。在擁擠的礁區,雖然有的地方僅僅有三公尺寬,但是生長著居然的珊瑚有二十多種。這個礁區是上千種魚棲息的家園。
令人不解的地中海
地中海位於幹旱地區。使得這裏的氣溫高,氣候幹燥,降雨量也少。據統計,地中海的年蒸發量超過了江河徑流量和年降水量之和,因此有人推斷說:如果大西洋的海水不流入地中海,不用1000年的時間地中海就會幹涸,重新變成一個幹透了的深坑。海洋地質學家認為,在1500~2000萬年前,地中海與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是相溝通的。它們之間通過廣闊的水道來進行海水交通。而到了700~800萬年前,這一地區發生了造山運動,使得歐洲、非洲與亞洲之間的結構發生變化,地中海發生崩裂。崩裂的地殼,使被割裂出去的海盆變成了沙漠。雖然法國的羅納河、埃及的尼羅河不斷有淡水注入地中海,但由於蒸發快,一滴水都難以存儲。
通過現代的鑽探取樣技術,人們發現:在地中海的海底分布著很多的鹽丘。在未固結的現代沉積物下麵,有堅硬的蒸發鹽層。所以人們認為這就是當時地中海幹燥脫水的證據。在海底沉澱了上百米的鹽床是因為地中海的海水不斷的蒸發,致使濃度越來越大造成的。深部鹽層受到擠壓,升到上層,形成一座鹽丘。此外,一直流入地中海的尼羅河和羅納河也提供了這方麵的證據:很據地震剖麵資料和鑽探資料分析,覆蓋在羅納河穀上的現代沉積物,要比後來覆蓋上的沉積物深915米。地中海蒸發量超過了江河徑流量與降水量之和,這使得它的表層海水的鹽度要比大西洋海水的鹽度高得多,這些高濃度的鹽水從直布羅陀海峽流出,進入大西洋後,下沉到約千米深的平衡水層。大西洋海水又從表層流入地中海,來補償從地中海流出的表層水。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海水經過蒸發、冷卻,又沉入地中海的深層,九這樣循環不息,維持著自身的平衡。雖然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也進行水交換,但是它們之間的海檻太淺,兩者的水交換也僅僅表現在表層水。這使得地中海成為最缺乏營養鹽類的大型水域。
地中海真有一天會消失嗎?如果地中海真的消失了,它周圍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從地質結構來看,地中海海底的鹽丘被認為是曾經幹涸的證據。然而,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它是地中海中固有的,但是如果真的是固有的,那麼如此深厚的深層鹽層是從何而來呢?從氣候的角度看,陸地上的氣候多受海洋熱能量輸送的製約,海洋貯熱量大使它成為決定一個地區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可是為什麼在地中海地區,這種影響則不明顯呢?這使得科學家在今後要研究,地中海的鹽交換機製、氣候影響海水交換機製、海氣熱交換機製等這些是怎樣進行的。
甲烷氣體的水合物——可燃冰
最近,我國南海發現儲量巨大的“可燃冰”。專家聲稱,這種“可燃冰”的新能源礦藏有望在10年之後解決我們的能源問題。
“可燃冰”是一種甲烷氣體的水合物,大量存在於海底大陸坡上段500~1000米處。
可燃冰儲層中所含的有機碳總量,大約是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兩倍。
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燒,相當於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燃燒所產生的熱值。
“可燃冰”在海底接近冰點和近50個大氣壓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態。它外麵看似冰,一點火卻可以燒起來,原因是冰內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從冰中釋放出來,體積將是水的160多倍。
據粗略估算,在地殼淺部,可燃冰儲層中所含的有機碳總量,大約是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兩倍。也就是說,“可燃冰”如能作為一種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決能源問題。
據透露,我國已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巨大的“可燃冰”帶。但目前對於這座新能源的寶庫,科學家還存在不少爭議。
許多科學家認為,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方麵,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所以這種礦藏在遭到破壞後,會導致甲烷氣體的大量散失,從而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急劇增加。
除此以外,由於“可燃冰”埋藏於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氣相比,它不易開采和運輸,世界上至今還沒有完美的開采方案。
但這樣一種新能源並不會因此就遠離我們。專家表示,大約用十年時間,人類有望解決好“可燃冰”的開采和清潔燃燒的技術問題,屆時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於應付能源危機。
目前,國家已啟動相關項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尋找“可燃冰”資源,並進行深入的考證和相關方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