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聳立於印度河、恒河、雅魯藏布江等河係的低窪衝積平原上。西藏佛教徒稱喜馬拉雅山最高峰為“珠穆朗瑪”,意即世界的聖母;尼泊爾印度教徒稱之為“娑伽摩遝”,意思是海洋上麵的極巔。這兩個名稱,都表達了當地民眾對這座山峰的敬仰與熱愛之情,因為它是世界上最雄壯山脈的最高峰。
喜馬拉雅山綿延1500英裏,形成一個弧形隔開印次大陸及西藏高原,寬度自100至250英裏不等。聖母峰高29028英尺,峰頂穿透高空射流。時速達200英裏的強風,經常吹襲峰頂,刮起漫天雪片,較下方有大片晶瑩的冰川及裸露的岩石,美麗的景色既惹人喜愛又叫人望而卻步。
幾千年來,曾有許多民族生活在喜馬拉雅山的聖母峰極其姊妹峰下。在古梵文中,喜馬拉雅的意思是“雪的住所”。該區的神話、宗教、文學、政治及經濟都深受這條山脈的影響。旅行家、科學家、探險家以及爬山家,都對喜馬拉雅山悠然神往。
這條山脈為什麼會在這裏?由此山脈以前這裏是什麼?山脈的年齡有多大?是什麼龐大的力量造成的?為什麼這樣高?
這條足以把整個歐洲的整個阿爾卑斯山團團圍住的龐大弧形的大山脈,各山峰的平均高度超過19000英尺。親身到過喜馬拉雅山脈遊曆研究的地質學家,都覺得要找出造成這條山脈的詳細過程,殊非易事。但地質學家都承認,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東南亞各大山脈的歐亞大陸山係,包括喜馬拉雅山脈,都是在過去6500萬年間達到最高點的一種力量所造成。這山係的各山脈,都是地殼強烈隆起的產物。地殼隆起時把一個古代深海海溝裏極厚的沉積岩推出海麵。地質學家稱這個海溝為“古地中海”。
是什麼原始力量能夠產生這種龐大的隆起呢?地質學家現在大都認為,力量來自大陸漂移。這是多年前先由德國地質學家韋格納提出的概念。
據估計,大約在1億8000萬年前,整個歐亞大陸邊緣南臨古地中海海溝。古代南方的超級大陸“岡瓦那大陸”裂開之後,幾個板塊部分開始運動。印度次大陸從非洲南部分裂出來後,在隨後的意1億年間向北撞去。古地中海海溝受到南麵的印度大陸和北麵的亞洲大陸兩麵擠壓,好像一把大鉗子把它越夾越緊。無情的力量繼續增強,擠壓力也隨之增大。壓皺了的沉積岩被迫從海底上升,填平以前的海道。
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過程中,印度板塊的撞擊力極大,因為歐亞大陸板塊的阻礙,印度板塊於是向下楔入,以更大的力量陷入古地中海海溝。古地中海的海底被陷入的印度板塊推起,淺水部分逐漸見底。大約經過了3500萬年的地殼運動過程,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成為西藏高原。高原南部邊緣的山脈成為該地區的第一條主要分水嶺。山脈高的足以構成“氣候障壁”,使越來越大的雨降落在越來越陡峭的南山坡。各大河流因上遊水力增加,沿著舊斷裂線和褶皺結構衝蝕地麵,與流下高原的溪流彙合在一起,奠定了今天河流水係的雛形。
在南麵,古代印度河、恒河及雅魯藏布江挾帶來的岩石碎屑,迅速填塞著阿拉伯海以及孟加拉灣的古老河口灣。這三大河流每天挾帶300多萬噸雜物入海,大規模的衝蝕和淤積,一直到今天都未停止。
大約在3000萬年前,地殼活動漸趨高潮,造山運動的速度大為加快,喜馬拉雅山脈也開始急升。以前的海道完全封閉。隨著印度板塊繼續陷入古地中海海溝,板塊頂部幾層舊岩石剝落,層層重疊,在平地上向南伸出很遠。岩石這種波浪式“逆掩斷層”稱為“推複體”。“推複體”在印度陸塊上逐個往外推,向南移了60英裏遠。每個新的“推複體”有比前一個更古老的岩石。最後,這些“推複體”都褶皺起來,像手風琴上的腔褶一樣,把以前的古地中海海溝填塞了250英裏。
在這段期間裏,河流的“下切侵蝕”幾乎與山脈上升速度相同。從上升中的喜馬拉雅山脈侵蝕出來的大量風化物質,被挾帶到平原,再由印度河、恒河及雅魯藏布江江水衝流入大海。這些沉積物的重量造成窪地,又能容納更多沉積物。在某些地點,恒河平原下麵的沉積物,目前其厚度達25000英尺。
早期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可能是12000英尺,和今天的阿爾卑斯山差不多。喜馬拉雅山脈什麼時候才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山脈?大約僅在過去的60萬年期間,這個期間裏,冰川冰更多更厚。喜馬拉雅山脈在一次突發急升中,到達“壯年期”。地殼下麵岩漿形成的幼年結晶岩石,被逼沿著最北麵推複體核心及其外圍上升,成為今天所見那些花崗岩大山峰。在某些山峰,例如聖母峰,古地中海海底含有化石的沉積物,騎在新結晶岩石背上,被推上了峰頂。
1950年瑞士地質學家海根曾測量過尼泊爾。他相信喜馬拉雅山脈龐大的結晶岩石主脈不斷升高,是由於印度板塊繼續擠壓,逼使此核心區的岩石向上冒升。其他地質學家認為,結晶岩石山峰驚人上升,到是地球不停走向“地殼均衡”的反應:如果地殼某處下降,另一處就會上升。蘇黎世大學的甘瑟認為,最高山峰出現於最深、最重的恒河衝積對麵,就是這個原因。
喜馬拉雅山脈還在增長?我們不敢斷言,因為測量技術還不能做那麼精確的測度。但我們確知地殼仍在移動中,從未休止。下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及堪河盆地的劇烈地震,就可證明深處的地殼活動。
這也隻是地質學家通過目前的資料所得出的一些結論,至於喜馬拉雅山留給世人的謎,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
耀眼奪目的亞拉臘山
亞拉臘山,位於土耳其東部,聳峙阿拉斯河旁的平原上,與周圍塵土覆蓋、丘陵起伏的荒野形成強烈對比。亞拉臘山峰頂終年白雪皚皚,耀眼奪目,像隻衝天欲飛的銀喙大鳥,姿態高貴動人。
亞拉臘山由兩個山峰組成:大亞拉臘山海拔5137公尺,是土耳其的最高峰;小亞拉臘山海拔3896公尺。兩峰相隔11公裏,由一道嶙峋的山脊連接。兩山原來都是火山,由多層火山灰和熔岩堆成。
由於攀登亞拉臘山極為困難,會遇到各種艱難險阻,如濃霧、雪崩、大石滾落、天氣驟變等,直到十九世紀仍未有人登臨過那高聳的山峰。而教會則認為誰也不應該踏足這片神聖的土地,因為據說諾亞方舟就停放在上麵。
在亞拉臘山海拔1500至3500公尺之間,山坡上鬱鬱蔥蔥,庫爾德農人到草坡土牧羊,而以此處為家的動物並不多。而在亞拉臘山山坡的較高處和較低處則隻有寥寥無幾的數棵樺樹,因為盡管雪線就在海拔4420公尺處,但山上很難找到水源,這也是亞拉臘山上動物比較稀少的原因。
1829年,德國教授馮珀洛特首先攀登峰頂。他攀登峰頂後插下一個十字架以誌慶祝。1876年,英國人布賴斯於登上山峰,俯瞰山下千百年來被俄國沙皇、中東蘇丹等統治的土地,不禁感慨不已,說道:“要是在地球尚無人煙之時,這裏確是人類首先踏足地球之處,那麼人類播遷之廣,實在匪夷所思,很難想象有人試圖把這裏定為世界中心。”
亞拉臘山的神秘名聲源自聖經。為了懲罰墮落的人類,上帝製造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洪災,隻有善良的諾亞得到上帝指點,製造了一條巨大方舟,隻在方舟內留下諾亞一家,以及每種禽畜各留一對雌雄。“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創世紀》),洪水退去,諾亞一家以及禽畜走出方舟。波斯人稱亞拉臘山周圍的地方為“人類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