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探索峽穀高山2(1 / 3)

四川龍大灣的奇怪現象

龍大灣位於四川省威遠縣城東北約20千米處的山區,在這秀美的懸崖叢林中,卻經常出現一些神秘而奇怪的現象。

自1995年6月以來,當地的農民和附近煤礦的工人,曾多次聽到從龍大灣懸崖中發出震耳的嘶叫聲和炮聲。

據附近煤礦的一位礦工介紹,一次,他正在龍大灣山腳下散步,突然,陰森的山岩中發出的嘶叫聲,長達6~8秒。那種聲音像是有千萬人在嘶叫,並伴有陣陣類似放炮的聲響,可怕極了。附近農民紛紛聞聲而出。很多人還同時看到從山岩中冒出很大的一股灰色煙霧。當地一些農民也說,他們以前也多次聽到山崖岩中發出的叫聲,雖然聽後很害怕,但時間一長便不足為怪了。

後經調查發現,龍大灣山上有幾個神秘的洞穴。天長日久,洞口已被草木泥土遮住,隱藏在茂密的樹林中,深不可測。這些洞穴都是豎直向下,不規則的洞口直徑約1.5米,從上麵拋下石頭等硬物,碰撞洞壁的響聲要持續數十秒,直至聽不到聲響。每到下雨前後,洞中會冒出一股股巨大的水蒸氣柱。這些洞穴究竟有多深,沒人去探測過。

也許早先的人們不知道龍大灣山岩發出的聲音是從何而來,神秘的洞穴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便把這種叫聲說成是龍的叫聲,把那些神秘的洞穴誤認為是龍的通道,而雨後洞中冒出的巨大水蒸氣柱便成了巨龍升天,龍大灣也因此而得名。

據地質人員分析,這些聲音的出現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很久以前發生過什麼重大事件,其聲音被“印”在山岩中形成聲音的“記憶”;外界一旦與當時的氣候條件相似,便可能再次出現這種“記憶”。另一種原因可能是地殼裂變或地質岩移動引起的聲響。而洞穴中的水蒸氣完全是因為地熱引起的。

萬裏長江第一彎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遊。它和怒江、瀾滄江等大河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發源,然後幾乎彼此平行地一齊向南流淌。

在這三條河流中,金沙江最靠東邊。起初,金沙江也是由北向南流的,可是當流經雲南省境內的石鼓村北時,江流突然折轉向東,而後又轉向北,在隻有幾千米路的距離內,差不多來了一個180°的大拐彎。

金沙江流過石鼓村以後,坡度驟然加大,江水在隻有幾十米寬的深穀中呼嘯奔騰。江兩岸,一邊是玉龍雪山,一邊是哈巴雪山,從江底到峰頂落差3000多米,形成世界上最壯麗的峽穀。這段峽穀就是大名鼎鼎的“虎跳峽”。

千百年來,萬裏長江第一彎曾使許多到過這裏的旅行者迷惑不解,就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江邊的居民們也弄不清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科學工作者通過對金沙江的河流形態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下麵一些推斷。

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急湍的古長江水不斷地侵蝕著腳下的岩石,也不斷地向西伸展著。時間一長,終於有一天,古長江與古金沙江相遇了。古長江地勢比古金沙江要低得多,於是滔滔的金沙江水受到古長江穀地的吸引,自然掉頭向東。於是,金沙江就成了長江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在地貌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河流襲奪”。

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古長江與古金沙江相互連通的河流襲奪事件。今天的金沙江之所以會發生這樣奇怪的拐彎,隻不過與當地地殼斷裂有關。

可是,金沙江的大拐彎是發生在幾十萬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地質現象,另外,年代又距離我們那麼遙遠,當時留下來的遺跡,已經被無情的風雨侵蝕得麵目全非了,河流襲奪事件完全有可能發生。

這兩種意見爭論了許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神秘的“蜊蚜山”

神秘的“蜊蚜山”,潮漲為礁,潮落為島,位於江蘇省,南與海門市的漁場東灶港相連,北隔小廟洪水道與腰沙相望,是一個天然的生物半島。蜊蚜山距東灶港口2.7海裏,距海岸線3海裏,麵積約4.5平方公裏,呈東西走向,東西長2.65公裏,南北長1.67公裏。因盛產牡蠣而得名。

傳說它總是隨潮水而出沒,每當農曆初八、廿三小汛期,它就受龍王的指派,帶著滿身珍珠寶貝露出水麵,住上幾日。經專家考察後認為,淤泥質海岸出現大麵積的生物礁實屬中國唯一,世界罕見,它為研究古海洋變化提供了地球上唯一的參照體。

蜊蚜山的礁麵有幾百畝大,與岸邊保持著互不幹擾,但唇齒相依的距離。小汛期的時候,可以跋涉到礁上去。蜊蚜山是由大馬鞍、扁擔頭、十八跳、黃泥灶、泓西堆等大小不等的80多種牡蠣堆組成。島上麵礁堆起伏,顯得層層疊疊的,不知經過了幾百年、幾千年的積累,使得滿目蠣骸形似化石,實卻又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物體,並且像山石一般堅硬。

牡蠣的礁體表布滿活動體的牡蠣。沿海漁民一般都是步行到蜊蚜山采捕的,單程步行需要花費的時間為100分鍾。

蜊蚜山帶有活體的牡蠣礁有三種形狀:一是環形礁體,礁體的麵積為250~1000平方米,比周邊的潮坪高出1~2米,而且礁麵的起伏比較大;二是孤立斑礁體,孤立斑礁體大都是凸起的,礁體的麵積為25~250平方米,比周邊的潮坪高了20~50厘米;三是帶狀礁體,帶狀礁體一般是互相平行的,礁體的長為30~100米,寬為10~50米,高為0.5~1.0米,之間的間距為10~30米,而且延伸的方向大致與濱外水道平行,它們之間的潮坪被以破碎牡蠣骸為主的貝殼殘體和貝殼砂充滿。

蜊蚜山是由不計其數的牡蠣圍著在某種相對穩定的物體上生長後,幼貝又圍著在成貝表麵上繼續生長,漸漸地由小變大堆積而成,因此蜊蚜山海域的主要海洋生物資源是牡蠣。蜊蚜山水生生物資源相當豐富,除了自然產量達1000噸左右的牡蠣外,還有沙參(海葵)、黃蟹、海螺、螃蜞、泥螺、竹節蝦、八膽魚、鋸緣青蟹等多種海洋動植物。

蜊蚜山,已經成為江蘇南通濱海旅遊的重要景點之一,人們來到這裏,不隻是想以前一樣,趕海采摘、拾灘鏟鮮,而且也旅遊觀潮、采風看海、休閑嚐鮮、攝影寫生、找創作靈感的,各有所樂。蜊蚜山雖然沒有美麗迷人的風景,但是它是我國唯一的奇礁——大麵積的生物礁。

西沙群島“金字塔”

不光埃及有“金字塔”,我國也有“金字塔”。我國的“金字塔”位於西沙群島的一個小島上。

該小島由珊瑚等生物砂岩組成,稱為石島。石島南北長380米,東西寬260米,麵積0.06平方公裏。西沙群島諸島一般高5~6米,最高不超過10米,而石島中央高度達15.2米,像一座“金字塔”聳立於西沙群島之中,故有“金字塔”之稱。

西沙群島的十幾個砂島都是由鬆散的珊瑚貝殼等生物砂堆聚而成。每當海底珊瑚向上長到海平麵,就被海浪削平,使其頂部形成一個平坦的台麵,稱為礁坪。礁坪上有大量的珊瑚、貝殼等被風浪擊碎的碎屑,波浪和海風把這些生物砂礫堆積起來便成為砂島。

而“金字塔”形的石島卻由堅硬的層狀生物砂岩構成。西沙群島的其他島的年齡在6000年左右,而石島年齡在12000~24000年之間。

一般層狀砂岩是底部年老,上部年輕。而石島卻截然相反,其底部砂岩年輕,越往上卻越老,“金字塔”最高點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