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認為,在石島附近原有一個由珊瑚等生物砂岩組成的較大的島,它不斷被風化、剝蝕,這個島頂部較新的生物砂岩剝蝕下來,堆積在石島底部,而它較老的底部生物砂岩剝蝕下來,堆積成石島頂部。這樣,石島年齡便出現倒置現象。
果真如此,那麼石島理應比現在更大更高。但這一點尚無法得到證實。
有學者認為上述現象是雨水衝蝕作用造成的。組成石島的生物砂岩是生物骨骼碎粒,化學成份是碳酸鈣。當石島上層的生物砂岩遭到雨水衝蝕,一部分碳酸鈣被溶解,碳酸鈣飽和的雨水滲到石島底部,碳酸鈣沉澱下來,生長新的年輕的方介石結晶,它們與原石島生物砂岩的年齡一平均,便使整層岩石的年齡變輕了,而相對於上部生物砂岩來說,形成了年齡倒置現象。
上述說法誰是誰非,或者還有其他成因,至今尚無定論。
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之於印度如同萬裏長城之於中國,自古以來,金字塔就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是埃及文明的代表作,也是埃及國家的象征,更是埃及人民的驕傲。
埃及金字塔建造於遙遠的古代,它是西方建築的“祖師爺”。人們毫不吝嗇的將經典建築藝術的源頭歸溯於古埃及。古埃及重要的建築遺跡經曆了5000年漫長的歲月後,仍然讓今人歎服不已,困惑不已。
人們很難想像,在那遙遠的年代,在沒有起重設備,也沒有滑輪,甚至連輪子都沒有,隻有粗陋的工程技術水平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將重量與十輛汽車相當的大石塊提升到金字塔上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質疑金字塔到底是人為修造還是外星人遺棄的著陸標誌。後來,經過嚴謹的科學考察,證實金字塔是人為建築。
據埃及學者們的研究,金字塔的建造起源於古埃及的神話:古埃及國王奧西裏斯被自己的兄弟所害,碎屍後被扔到了尼羅河裏。王後伊西絲悲痛欲絕,她費盡心思找到遺體,伏屍痛哭,幾欲昏迷。太陽神被伊西絲的深情所打動。於是幫她把屍塊還原成屍體,做成幹屍,即木乃伊。奧西裏斯於是再生,成為冥界的主宰。從此以後,這個神話故事在法老之間一代一代流傳。每個法老死後,都要被製成木乃伊後裝入石棺,再送進“永久的住所”——金字塔中。古埃及人堅信這樣的做法能讓法老們的靈魂獲得永生,並在3000年後的極樂世界裏複活。
古埃及人這種信念決定了金字塔的形式:它必須能夠妥善地保存遺體,以及伴隨著遺體的陪葬品。在古埃及人看來,冥界的生活與塵世類似,死者生前所用的一切要一應俱全。因此每個法老的墓葬總會聚集大量的才富。而這,恰恰又成為曆代盜墓者垂涎的目標。為了防範法老的“靈魂”不被驚擾,抵擋盜墓者的盜竊活動;也為了滿足法老日益膨脹的權力炫耀欲望。金字塔的形式經曆了由小到大,由磚到巨石的演變。
著名的“階梯形金字塔”是法老昭賽爾的陵墓。“昭賽爾金字塔”是最早的石砌金字塔,是後來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的雛形。
在這以後相當一段時間,法老們把主要的精力和財力都耗費在金字塔的建造上。金字塔的建築規模越來越龐大。正是這種世世代代傾盡國力的努力,才使世人至今能夠看到這些建築史上的奇跡。
公元前27世紀至26世紀,古埃及人在吉薩建造了三座最大的金字塔。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的陵墓。它建於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風化,頂端剝落10米,現高136.5米;底座每邊長230多米,三角麵斜度51度,塔底麵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石頭砌成,每塊石頭平均重10噸。該金字塔內部的通道對外開放,該通道設計精巧,計算精密,令人讚歎。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兒子哈佛拉國王的陵墓。它建於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但建築形式更加完美壯觀,塔前建有廟宇等附屬建築和著名的的獅身人麵像。獅身人麵像的麵部參照哈佛拉,身體為獅子,高22米,長57米,僅雕像的一個耳朵就有2米高。整個雕像除獅爪外,由一塊天然岩石雕成。由於石質疏鬆,且經曆了四千多年的歲月,整個雕像風化嚴重。另外麵部嚴重破損以很難看清它的原來麵貌。
第三座金字塔屬於胡夫的孫子門卡烏拉國王,建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當時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時期,金字塔的建築也開始衰落。門卡烏拉金字塔的高度隻有66米,內部結構也很粗糙。
這三座金字塔都是精確的正方錐體,其中以胡夫的金字塔規模最為宏大,建築精確度最高。哈佛拉和門卡烏拉兩座金字塔次第排列在一旁,它們的四麵都正對著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基點,相互以對角線相接,形成了氣度恢宏的人造群峰。
2000年後,隨著埃及國力資源的不足,以及建造金字塔熱情的消退,法老們把“過剩”的精力投注到了神廟的修建與裝飾上。因此後來建造的金字塔就遜色多了。
4000年後,隨著古埃及文明的衰落,金字塔早已脫離了它建造之初麵對冥界的神秘意義,而成為人類古老文明的象征。
神秘的金字塔,曆來是考古學者探索研究的對象。人們很想知道金字塔到底是怎麼建造起來的,但是從目前來看,似乎這注定了將是一個世紀之謎。
英國“巨石陣”
“巨石陣”位於英國索爾茲伯裏古城附近的阿姆斯伯裏村,距英國首都倫敦120多公裏。石陣的主體是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幾個完整的同心圓,這些巨石高的達8米,平均重量近30噸,然而令人們驚奇的發現,有不少重達7噸的巨石是橫架在兩根立著的石柱上的。
幾個世紀以來,沒有人知道“巨石陣”的真正用途,也沒有人知道是誰建造了“巨石陣”,而古老的傳說和人們的種種推測,讓“巨石陣”更增加了神秘的氛圍。
直至今日,考古學家也隻是推測,“巨石陣”可能是早期的英國某宗教部落舉行儀式的地點,或觀測天象的地方。但是,對於“巨石陣”的建造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已取得了較準確的結論。他們認為,早在4000~5000年前,“巨石陣”就開始動工興建了,工程前後延續了數百年,最後才形成與今天相似的格局。
專家們還指出,“巨石陣”的建築期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可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隻是建造了一個圓形土堤,並在緊挨著土堤的溝裏挖了56個坑,形成了一個圓圈。由於發現坑的考古學者名叫奧布裏,故這些坑也被稱作“奧布裏坑”。
第二階段是當第一塊石頭出現在“洞口”位置上,這是一塊重約5噸的砂岩(又被稱為“種石”),在此石出現200年之後,若幹石柱才從英格蘭西部的威爾士運來,矗立在中央,並形成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周。
第三階段是從那塊“種石”被挪走開始,人們運來了180塊大砂岩,與原來的石柱重新排列成圓形和馬蹄形結構。事實上從現有的遺跡上,人們也可窺見“巨石陣”第三階段的基本風貌。據估算,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建造“巨石陣”需要至少3000萬小時的人工,相當於1萬人工作整整1年。
每塊重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的巨石是如何從幾百公裏以外的威爾士運過來的呢?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這些巨石是靠人力運過來的嗎?考古學家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