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紀初期,英國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公元5世紀,亞瑟王的宮廷巫師墨林用神力從愛爾蘭運來了“巨石陣”,而建造“巨石陣”的目的,是墨林準備用一座永恒的紀念碑來紀念亞瑟王的部下。
考古工作者並不相信是神力搬運來的巨石,2005年4月,40多名專家進行了一次試驗,試圖用幾千年前的方法和工具將一塊重約25噸的巨石從威爾士運來,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其挪動了100米,那上百噸的石頭又怎麼運過來呢?據此專家們估計,這些巨石不可能是通過人力運來的,而更可能是由覆蓋地麵的冰川帶來的,但此後顯然又經過人為的排列,否則不會在夏至那天與太陽升起的位置恰恰排列成一條直線。
考古學家阿特金森最近發現:幾十年來巨石不斷被挪走或增加,有的還被運走用於修橋築壩。由此看來,“巨石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能有天壤之別,即有時象征著聖壇,有時則被看作是普通石料。
20世紀80年代,“巨石陣”修複後即成為英國最熱門的旅遊點之一。每當夏至這一天,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聚集在巨石陣周圍等待日出,慶祝“夏至節”。還有一些遊客則自稱是古代英國柯爾特人的後代——他們認為相信多種神靈的古柯爾特人即是“巨石陣”的設計師兼建築師,並在那裏舉行宗教儀式、解決法律糾紛或向公眾發布政令。
旅遊學專家溫頓博士則聲稱,希望對“巨石陣”的考古研究不要進行過分“深入”,留有“懸念”的“巨石陣”才會對國內外觀光者具有“難以抗拒”的魅力。
來去無蹤的神秘小島
1933年4月,法國考察船“拉納桑”號來到中國南海進行水文測量。他們正在海上作業時,突然,船員們發現在上回駛過的航道上竟矗立起一座無名小島,島上林木蔥籠,水中樹影婆娑。可在半個月後,當他們再來這裏測量時,再也看不到這個小島的蹤影了。
對於這個時有時無、出沒無常的神秘小島,大家都莫名其妙,不解真相,隻好在《航海日誌》上注明:這是一次“集體幻覺”。
3年後,即1936年5月的一個夜晚,一艘“聯盟”號的法國輪船航行在中國南海海域。這艘船準備駛往菲律賓裝運椰子。“正前方,有一個島!”在吊架上望的水手突然一聲呼叫,頓時驚動了船上的所有船員。
船長馬上來到駕駛台,用望遠鏡進行觀察。他清楚地看到了一個小島。他很納悶,船的航向是正確的,這裏離海岸還有250海裏,過去經過這裏時從未見過這個小島,難道它是從海底突然冒出來的嗎?可是島上密密的樹影,又不像是剛冒出海麵的火山島。
於是,船上航海部門的人員趕緊查閱航海圖,進行計算,確定船的航向準確無誤,羅盤、測速儀也工作正常,再查看《航海須知》,可那上麵根本就沒有有關這片海域有小島的記載。而且每年都有幾百、上千條船經過這裏,可它們之中誰也沒有發現過這個島嶼。
“聯盟”號抵達菲律賓,當地水道測量局人員稱,在這片海域從來沒有發現過島嶼。其他船上的船員也持懷疑態度。顯然,大家都認為這是“聯盟”號船員的集體幻覺。
船長決定在返回時再去尋找這個小島,並記下它們的準確位置。開船兩天後,理應見到那個小島了,但他卻什麼也沒有見到。他們在無邊的大海上整整轉了6個小時,還是一無所獲。看來,那個小島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神秘的複活節島
1722年,荷蘭海軍上將雅格布·羅格文率領一支分艦隊在胡安和戴維斯所到過的海域裏,在距智利3000公裏的東南太平洋上首次發現了舉世矚目的複活節島。複活節島是地球上最孤獨的一個島嶼。羅格文發現它的時候,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在旁邊寫上“複活節島”,因為這一天正好是基督教的複活節。從此該島以“複活節島”為人所知。這個三角形小島位於東太平洋,它離太平洋上的其他島嶼也相當遙遠,離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是皮特克恩島,遠在西邊2000公裏處。
令人驚訝的是,複活節島的居民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世界的肚臍”。這種叫法,一開始人們並不理解,直到後來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才發現這種叫法完全沒錯——複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一模一樣。難道古代的島民也曾從高空俯瞰過自己的島嶼嗎?假如確實如此,那又是誰,用什麼飛行器把他們帶到高空的呢?但這個“世界的肚臍”未必指全島,可能僅指島上的火山口,那就沒什麼神秘之處了。而且據語言學家W·邱吉爾的考證,這個稱呼的準確含意可能是“大地的盡頭”。
這是一個三角形的島嶼,麵積不大,還不到120平方公裏。島上有三座火山,整個島嶼都被火山熔岩和火山灰覆蓋著,即沒有一條河流,也沒有任何樹木,隻有荒草在地上生長著,老鼠是該島唯一的野生動物。羅格文一行一踏上這個小島,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島上山巒起伏,層巒迭嶂,拉諾洛拉科火山的身影在蔚藍的天幕上顯得雄偉挺拔,島上有許多石塊砌成的牆壁、台階和廟宇。在該島的南部,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石牆的殘跡,石牆的後邊聳立著幾百尊石像,人們一踏上複活節島,就會感到全島被一種奇異而神秘的氣氛所籠罩,而造成這種氣氛的主角,便是那一座座高大的石像。
科學家們從1914年開始,對複活節島進行全麵的考察和測繪,並逐一統計了島上的石像的分布情況,然而一個個巨大的問號擺在他們的麵前,令他們百思不解。
1722年,發現複活島時,就看到了那聳立在島上的幾百尊石像。這些石像形態各異,大者十多米,小者也有三、五米,重量有十多噸。有的石像還戴著幾米高的石頭紅帽子。海邊的石像都站在石頭平台上,平台長六十米,高三米。這些世界罕見的巨大石雕究竟是代表什麼呢?是神?島上的巨石人像的工作量,最少需要5000個身強力壯的勞動力才能完成。他們作了一個實驗,雕刻一件中等大小的石人像,就需要十幾個工人幹上一年,這還不包括完工後的運輸。320個勞動力產生的拉力,才可以拉動一尊8噸重的石像。那些10噸、20噸、80噸重的石像,是怎麼拉動的?要知道這個貧瘠的小島居民們無法種植糧食,食不果腹,最多能勉強維持2000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靠什麼來養活5000名強勞力?他們吃什麼?而人們發現這個島時,島上僅僅生活著幾百名尚未開化的土著人。他們怎麼能夠提供找5000名勞力的各種需求,如木材、繩索、食物等呢?
人們不禁要問,是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怎樣雕刻了這些石像?它們是怎樣運到海邊?為什麼雕像的頭頂要戴上一頂碩大的紅色石帽—普卡奧?石帽又代表著什麼呢?是發式?還是頭飾?最後,這些石像又是什麼時候翻倒在地的呢?是什麼力量把它們推倒的?如果世人,那又是什麼樣的人呢?是起義的奴隸?還是暴動的野蠻人?亦或是相互敵視的民族呢?如果是大自然的偉力,那將是何種自然力呢?是地震?火山爆發?席卷一切的海嘯?還是陸地下沉?這些疑問強烈地吸引著人們,人們也在認真地研究和思考著它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