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哥倫布的遭遇未能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的話,那麼此後在百慕大三角區不斷出現的一件件更為神奇莫測的事件,就越來越引起人們極大的注意和興趣了。問題在於哥倫布活過來了,他的經曆至少說屬於那些尚可解釋的遭遇。那麼,那些沒能活過來的人,他們的遭遇呢?當然,那是一種不可解釋的和誰也沒看到的經曆。
關於船隻和海員在“百慕大三角”連人帶船神秘失蹤的事件,最早的記載是1840年,一艘由法國啟航的船隻“羅莎裏號”,運載大批香水和葡萄酒,行駛到古巴附近即失去聯絡。數星期後,海軍再百慕大三角洲海域內,發現了“羅莎裏號”,船隻沒有任何的損壞痕跡,船上空無一人,所有船員就像人間蒸發。但是貨艙裏麵裝得貨物都完整無缺,而且水果仍很新鮮,可是,為什麼船上的水手都跑光了呢?沒有人能夠解答,船上唯一健在的生物,就是一隻餓得半死的金絲鳥,可惜它不能說話。到底船上發生了什麼,沒有人知道。有人認為,船隻遭到了強盜的洗劫,船員全部被殺害了,但是貨物全部原封不動使得這種說法不攻自破。
1872年,人們發現雙桅船“瑪麗亞·采列斯特”號,在亞速爾群島以西100海裏的地方漂浮著,船上又是空無一人,而且船艙的餐桌上還擺著美味佳看,茶杯裏還盛著沒喝完的咖啡和水。壁上的掛鍾正常地走動,縫紉機台板上還放著裝著機油的小瓶子。這一切除了說明這艘船沒有遇到風浪之外,絲毫不能解釋它的主人為何棄船而去。1960年,五架美國戰機在百慕達三角洲的晴空上進行飛行訓練,當飛機穿過雲層時,其中一架戰機在其他機師的視線範圍下突然消失,這引起空軍基地的一陣騷動。事後美國軍方派出一批搜索隊在附近調查,最後找不到任何飛機的殘骸,飛機如何消失,至今仍是個謎。
到目前為止,對“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釋可歸納為如下幾類:一類認為,這些失蹤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洋底空洞、地磁異常、甚至還有人提出泡沫說、水橋說、黑洞說、晴空湍流說等,用一些奇異自然現象來解釋“百慕在魔鬼三角”。第二類則認為是由於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聯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飛碟在作怪。與此相反,有些人認為這些奇特的失蹤現象彼此間並無聯係,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大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大這層神秘的麵紗能否揭開,有待後人的研究。
美洲奇景——大峽穀
大峽穀位於美國亞利桑那沙漠中部,長約五百一十五公裏,最寬處位於托羅韋帕高地北緣下八百公尺處,達二十九公裏。最深處為格拉尼特峽,深一點六公裏。地球表麵這道大裂縫,壯麗處非人類所能想象,筆墨就更不能對它進行形容了。總之,要俯瞰大峽穀何等壯闊,十分艱難。
層層岩石構成了峽穀的峭壁,岩紋也清晰可見。穀底為富含化石的花崗岩和淺黑的片岩(一種容易裂開的變質岩)。荒涼的孤山像失修的廟宇般矗立在地上;衝溝、裂隙就像複雜的迷宮一樣交錯其間。十九世紀,有些科學家認為,大峽穀必定是由大地震造成。
廣闊的凱巴布高原在六十萬年前是兩大河係的分水嶺。西麵流淌的是瓦拉佩河,東麵是古科羅拉多河在優雅的流著。隨著時間的推移,瓦拉佩河向上遊侵蝕,衝蝕凱巴布高原。曆經了很多年,終於河古科羅拉多河相連,形成了現在的科羅拉多河。在格倫峽穀堤壩建成以前,科羅拉多河以平均三十三公裏的時速奔瀉,每天衝蝕出百萬噸的泥土和岩石。高原的表麵原本是古代海床,它的下麵由許多層砂岩、頁岩和石灰岩,是六億年前至二億五千萬年前遠古時代中沉積下來的。底部由屬二十億年前的前寒武紀時代的片岩。
“合並”後的科羅拉多河在高原上奔流,在途中不斷的衝蝕切割岩石的表麵。同時,地殼活動把岩石推起,形成了巨大的圓丘。而凱巴布高原緩緩的上升,在五百萬年的時間內升高了一千二百一十六公尺。河水挾帶的砂粒和石塊不斷的摩擦著峽穀,把峽穀侵蝕得越來越深。河水往下切割,而其他的侵蝕力量打擊岩石的表麵,使得其不斷的分裂。再加上溫度的驟升驟降,使石隙增大;冬天的風雪以及春天融雪,把岩屑和砂礫衝下石溝。隨著地麵的阻力越來越小,流水的衝擊力越來越大,猛烈地切割著穀底;同時,岩層繼續地隆起,河道兩邊的峭壁也越來越高了。
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無時不在變化著,就連這麼雄偉的峽穀也是在不斷的改變著,它天天都在變化。1964年,美國在大峽穀國家公園的上遊修建格倫峽穀堤壩,大大減弱了科羅拉多河流的衝蝕力。但冬天的暴風雨仍然在猛烈地擊打著絕壁,使得岩屑不斷的剝落,植物在石隙中生長,擠裂石頭,也使碎石掉進穀底。
一般人來到大峽穀之後,覺得大峽穀滿目蒼涼,毫無生氣。其實,在大峽穀裏麵又不少的動植物。穀底的環境又幹又熱,那是沙漠動物的棲息之所,如黃蠍子、鞭尾蜥、斑臭鼬等等。牧豆樹和桶形仙人掌欣欣向榮。艾伯特鬆鼠隻生活在較溫暖的南裏姆,而穗狀耳的凱巴布鬆鼠則是在北裏姆生活。峭壁比穀底涼快,那裏是峭壁花鼠和亞利桑那灰狐的家園。在岩石之間遊蕩的美洲獅的數目日益減少,土著居民也同樣一天比一天少,現今隻剩下少數的哈瓦蘇派印第安人。遊客乘著直升機飛到哈瓦蘇峽穀的上空,就能俯瞰他們的居地,那是美國境內一處非常荒僻的印第安人居留地。在四千年前,大峽穀內還有獵人出現。公元1000年前後,普韋布洛印第安人在峭壁上建立家園,然而在150年後,約150年後,哈瓦蘇派印第安人的祖先取而代之。
德科倫納多及其隊伍大抵是最早來到大峽穀的歐洲人。德科倫納多是一名西班牙騎士,他率領三百人,到此尋找黃金。他們在峽穀邊緣,聽到西邊傳來水聲,於是德科倫納多派遣一名頭目循聲探查,結果找了三天,仍找不到通往河邊的路徑。如果他們找得到的話,準會大吃一驚的,因為河道僅寬一點八公尺。三百多年後,艾普斯上尉帶領探險隊來到這裏,他們在亞利桑那西北部考察,從加利福尼亞灣啟錨,沿科羅拉多河上溯,在炎熱天氣下航行了兩個月。最後由於水流洶湧湍急,他決定登岸。在南裏姆,騎騾沿岩架前進,艾普斯上尉憶述岩架“距陡峭深淵的邊緣不到八公分,淵深三百公尺;另一邊,一堵陡直岩壁差不多觸及我膝,高不可攀”。他稱那裏為科羅拉多大峽穀。艾普斯上尉對大峽穀的雄偉壯麗,似乎無動於衷。他寫道:“這個無利可圖的地方,我們是首批到此的白人,大抵也是最後一批。看來是大自然為了讓大峽穀的大部分河段不受人幹擾,才讓壯麗異常的科羅拉多河與世隔絕的。”
艾普斯上尉實在大錯特錯。許多人像羅斯福總統一樣,認為那是“每個美國人都應該一看的勝景”。而且大峽穀的氣象變化萬千,被公認為北美洲一大奇景。
神秘的東非大裂穀
東非大裂穀由南麵的敘利亞到北麵的莫桑比克,穿過20個國家,全長6750公裏,差不多相當於地球圓周的五分之一。通過東非到裂穀我們可以看出,地球的兩片地殼板塊(阿拉伯半島和東非在其中的一塊板塊上,非洲大陸的剩餘部分在另一塊板塊上)在地下分開時,會發生的情況是:沿東非大裂穀的軸線做持續的地殼運動,這使得湖泊河流變得廣闊,並使裂穀加深。而且終有一天海水會湧入,把東非洲和整個非洲大陸分開。
由於在東非大裂穀中,不僅有高原、崇山,而且在埃塞俄比亞南部更分成兩支,直到烏幹達和坦桑尼亞邊界的維多利亞湖地區才重合起來。所以東非大裂穀嚴格的來說,其實並不是穀。另外,裂穀的走勢也被沿著裂穀的湖海丘壑清楚地顯示出來。
東非大裂穀在它的開始地敘利亞,形成了約旦河穀與死海。其中死海的海麵比海平麵低了四百公尺,是地球上各大洲的最低點。死海由於有了這個深度,使得它就像一個巨大的盆地一般,水隻能流入而不能流走,但是這個地區的氣溫很高,使得水分蒸發比較迅速,所以這個地區的任何湖泊之類的大麵積水體都會變得很鹹。死海的含鹽量約為百分之三十,是海水的十倍,遊泳的人可以輕易的漂浮在水麵上。海水在距離東非大裂穀起點約八百公裏處侵入,這道裂穀沿著亞喀巴和紅海伸延,直到埃塞俄比亞寬闊的扇形達納基勒窪地才轉入非洲大陸。鹹度與死海相若的鹽水就曾把這片5000平方公裏的平原淹沒過,甚至有些部分在海平麵155公尺以下。但所有的水被蒸發之後,在土地上留下了一層岩鹽,有些地方留下的鹽的厚度可以達到5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