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探索峽穀高山4(1 / 3)

甘美樂迷蹤

亞瑟王傳奇中的神奇王國令西方人入迷了八個世紀,而甘美樂就是這個王國的首都,亞瑟王在那裏臨朝聽政,而且那裏的騎士,都奉行騎士精神,並追求高雅的愛情。

“甘美樂”是法國詩人德特洛伊斯杜撰的。他在埃萊諾皇後宮中的時候,在亞瑟王的傳奇中加入了騎士和美人之間高雅愛情的主題,並且把騎士對心上人的不渝愛情和為愛人舍棄一身奉獻,做出各種英勇事跡描寫的淋漓盡致。這個故事很快吸引了女性讀者。德特洛伊斯筆下的甘美樂位於一個永恒的地方,騎士就從那裏出發開始探險,曆盡千辛萬苦,拯救遭難的少女,最終回到甘美樂的家園中。在變幻無常的世界上,甘美樂就是安寧的象征,不僅代表了與野蠻抗衡的文明,而且讓在紛亂秩序中生存的人們,想象未來的金光燦爛和昔日的光榮。中世紀的時候,戰亂頻仍,疾病叢生,人人渴望能有一個像甘美樂的安樂祥和的城市。

甘美樂的故事以亞瑟王始,亦以亞瑟王終。相信確有此城的人,便到處訪尋當年甘美樂的所在地。而且曆史上也確實證據,證明這位傳奇國王是五世紀時不列顛的一位將領,在羅馬人撤退後,曾經抵抗抗日爾曼部族入侵。撒克遜人侵占不列顛後,他的事跡便成為凱爾特人的民間傳說,在英格蘭西部、威爾士和法國布列塔尼等未受撒克遜人控製的地方,代代相傳。因此,尋訪甘美樂之旅就從凱爾特人的故鄉開始。

首先傳播亞瑟王故事的是蒙茅斯的曆史學家傑弗裏,他說亞瑟王的王宮位於南威爾士的卡利恩很重要的羅馬城堡和圓形競技場。在傑弗裏所處的年代,仍可以辨認這個過去宏偉的城市的遺跡。當年甘美樂最有可能的地點是薩默塞特郡南卡德伯裏的卡德伯裏堡。因為在亞瑟王的時代,這裏是不列顛最大的要塞,誰用這裏做大本營,誰就能擁有無人能及的資源。英王亨利八世的古物收藏家利蘭,首先把卡德伯裏認定為甘美樂的所在地,他寫道:“甘美樂就在南卡德伯裏教堂的最南端,苑是名堡或名城……”有一些考古學家把利蘭的觀點證實了。考古學家阿爾科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主持的發掘工作中,發現南卡德伯裏鐵器時代的城堡,二在五世紀末,並沒有加固再用,這正是傳說中亞瑟王的活躍時期。城堡隻剩下一些木建築物,包括一個十九公尺長的廳堂,是否就是傳說中放置圓桌的大廳呢?

還有人認為,是康沃爾北岸的廷特傑爾堡,據說是亞瑟王的出生地。這裏自1145年起便有一座城堡,但是年代較近,不大可能是甘美樂,可是發掘出來的文物顯示這裏曾經是一座凱爾特古廳的舊址,出土的陶器碎片證明5世紀的時候,有人來這裏居住。有關傳說已吸引不少的遊客來這裏觀光。

而今天流傳最廣的是1485年所著的《亞瑟王之死》。他堅信曼切斯特就是甘美樂,純粹是因為公元849年~1066年這裏是撒克遜人的首都。還有一種說法是指亞瑟王居於不列顛北部的達裏亞德(現名阿蓋爾)。

由於甘美樂和亞瑟王一樣都是隻存在於故事當中,所以對於甘美樂的地點在什麼地方這一問題,有很多種說法。

保護神——莫赫陡崖

莫赫陡崖是在愛爾蘭土地上最險峻的地貌,和島上大部分地方的景象都不一樣,因為愛爾蘭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溫柔地覆蓋著一片綠油油的田野、小山、溪流和淺水湖。莫赫陡崖既沒有花朵、草坡,又沒有砂質海灣。它那黑乎乎的峭壁成鋸齒狀,陡峭的岩石像六角形手風琴一樣在大西洋中隱現,沿著克萊爾郡海岸延伸了八公裏。從海角聳立,高二百公尺。雖然它的基底不停地被大西洋的狂風巨浪猛擊,但是這種衝擊似乎它還經受得了,一直屹立不倒。

大西洋的海浪一浪接著一浪,撞碎在峭壁上,激起礦亂的浪花。人畜隻要冒險走近懸崖絕壁,就會給西風攪起的水霧弄濕,而在平靜的日子裏,就不是那樣了。在狂風暴雨之日,不列顛群島荒涼無比。大西洋的這個角落的確令人望而生畏。在崖底邊緣,一層厚厚的咖啡色飛沫把石屑拋向高空;雨雲令壁麵顯得烏黑;暗灰色的海麵上白浪層疊,彌漫著一片銀灰色。站在峭壁頂上令人感到陰森可怕。崖下猶如被攪動的大鍋,海浪拍岸的咆哮聲被如泣如訴的風聲蓋過,崖上仍然可以聽到,酷愛尖叫的的海鷗在峭壁前盤旋翱翔,似乎也顯得啞然無聲了。隻有當它們乘著突然刮起的陣風向上高飛時,才能聽到它們尖銳刺耳的叫聲。

由於峭壁頂部的土壤被雨水浸透鬆動了,壁麵被海風裏的鹽分腐蝕了,使得這一帶的峭壁正一點點的慢慢崩潰,甚至峭壁上偶爾會有一段岩壁墜落海裏。懸崖的灰岩基底(是數細小海洋生物的骨骼)在三億年前堆疊起來的。數百年來,越來越多的頁岩和砂岩沉積在海裏,然後被大陸的移動推上了表層。

我們可以想象在塑造這些懸崖時,早期的愛而蘭諸神所起的積極作用。柏林作家普倫基特在《她佩戴的寶石》中寫道:“每當天氣晴朗,尤其在日落時,那一帶峭壁就進人了神話和地獄的境界。而薄霧朦朧中,懸崖就像發狂的神在做惡夢;”在某個時期,古愛爾蘭的眾英雄(不論是現實中的還是傳說中的)必定會在崖頂昂首闊步。據說靠近懸崖正麵有一部分像女人坐著看海的岩石。當地人說她便是變成了石頭的老妖梅爾,傳說她就在那裏踱步失誤掉進海裏淹死了。懸崖最北端稱為馬駒懸崖。傳說有馬駒也是在這個地方踱過峭壁。

陡崖從南部一百二十公尺高的女巫角逐漸向北升到最高點,以奧布賴恩塔作為標記。再向北看,沿著陡崖的岩架正好成了野山羊冒險下崖的路。這條路一直向下傾斜至都林漁村的一個沙灣。從北端走近峭壁時看到的景色最為壯觀。一條布滿溝縫的小路鋪滿巨大的灰岩石板一直通往奧布賴恩塔。當地的地主奧布賴恩爵士在1835年請人建造了一個塔,作為觀景和喝茶之所。十九世紀的遊客費盡全力登上此塔後,可坐在塔內的圓桌旁,一邊欣賞笛手吹奏美妙音樂,一邊享用茶點。

奧布賴恩選擇此地建塔顯然是因為這裏的景色無與倫比。向南,有一座燈塔獨自豎立在廬普角上,那是克萊爾郡西部尖端處。朦朧鬱蒼的克裏山脈在它的背後。再向北,如人一般大小的巨礫鋪滿了下麵卵石海岸,但是從崖上俯瞰,巨礫像鵝卵石。在最北端那鑲上紅邊的峭壁以外,遠遠地挺立著一列名為“康尼馬拉的十二顆釘”的圓錐形山峰。

然後,遠眺浩瀚的大西洋。海上隻有阿倫群島三個小圓峰,擊碎起伏不定的浪濤。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裏,這些銀灰色的岩石在陽光下閃耀著迷人的風采;暴風雨來臨時,它們卻變得漆黑險惡,仿佛會突然心血來潮,橫渡南桑德而圍攻愛爾蘭。不過,有莫赫陡崖如堡壘般矗立著,保衛海岸,愛爾蘭可以高枕無憂。

有一位將軍勒德洛說:“那裏無足夠溺死人的水,又沒有供人上吊的樹,更乏埋葬死人的泥土,但是它有牧場和鬆林,而且石階上到處都有已紮根的榛木和刺柏。”

在這片灰岩上,生長著上千種植物。這些植物奇跡般地在這一小塊一小塊土壤中紮根生長,使這片階地成為植物熱愛者的天堂。溫和潮濕的氣候和岩石的庇護,使高山植物和地中海植物在此成長。初夏時分,老雞草和春龍膽等把它點綴得多姿多彩,岩麵也顯得生氣勃勃。

雨水漏進石縫向下流,雨水就這樣不斷地侵蝕岩石,形成無數槽溝和海蝕洞。從堡壘、石墓等遺跡可證實,人們在這些獨特的岩石園裏已居住了數千年。有科學家認為,岩石變得寸草不生的原因是:史前時期,人類砍伐林木,引致侵蝕。

亞利桑那沙漠

在亞利桑那州德佩恩蒂德沙漠裏,散布著數以千計亮如寶石的“圓木”。這些看似木材的“木材”,實際上是石頭。“圓木”有的伏在山脊,有的倒在半山腰,外形跟真正的大樹沒有什麼兩樣,因為它們本來就是由真正的樹木變成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