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探索峽穀高山4(2 / 3)

美國軍官薛格列夫斯曾於1851年騎馬經過亞利桑那州佩恩蒂德沙漠,在滾滾沙塵中偶然發現一片森林的殘跡,那種景象是他前所未見的,那不是木材,而是石頭,有的伏在山脊,有的倒在半山腰,外形跟真正的大樹沒有什麼兩樣,因為本來就是真正的樹木,隻是後來變成了石頭。散布四周的林木,外形跟一般樹木沒有差別,質地卻是堅硬的石英結晶體。

沙漠幹旱酷熱,根本不容樹木生長,這些堅硬如鐵的殘幹斷枝是從何而來?即使樹木曾經生存,樹皮、樹葉和植物纖維又是怎樣變為冰冷的石頭的呢?

派恩特印第安人認為,這一根根閃閃發亮的圓木,是雷神的箭杆。住在當地的納瓦霍印第安人認為,是傳說中巨人葉亞蘇的遺骨。那其實是全球最大的石化森林,是大自然的產物。

大約在2億年前,亞利桑那沙漠地區是一片廣闊的平原,火山環立,中央低窪又多沼澤。在南部丘陵和火山坡低處,生長著巨型針葉樹,在這片針葉林中,沒有什麼動物棲息,卻到處充滿了恐怖。

那些樹木,大多高30公尺左右,樹幹直徑超過1.8公尺,少數體積比這還大一倍。石化森林中的圓木,有些就是這樣大的,不過大都隻剩殘幹斷枝,想必是在石化過程開始前裂開,或在露出地表的過程中斷裂。

由於結晶過程不同,圓木呈現不同色彩:大多為純石英,那是矽原子單獨結晶所形成的;若摻雜其他礦物,則形成亞寶石,種類繁多,諸如紫晶、瑪瑙、碧玉、縞瑪瑙、光玉髓等。不管結晶體成分為何,在結晶過程中,原來樹木細胞的形狀都得以保留,因而形成石質樹木,深埋地下,最深的埋在地下300公尺處。

大約是在六千五百年之前,地殼發生了強烈的運動,造成珞磯山脈的地殼活動,使亞利桑那這部分土地抬升,地麵積水退掉,針葉林的晶體遺跡升高;掩蓋石化樹木的沉積物、頁岩和砂岩,因風雨侵蝕而逐漸消失,石化森林慢慢顯露出來。

石化森林主要分為五區,以圓木的主要成分或色彩命名:石英林、彩虹林、碧玉林、藍方山、黑森林。碧玉林內,樹幹大都不透光。石化森林內有不少奇觀,其一為“瑪瑙橋”,渾厚的木材轉化為天然石橋。瑪瑙也是人工勝景“瑪瑙星”的主要材料。林內勝景不多,“瑪瑙屋”是一座用晶化幹材建成的小屋,曆史悠久。

這個地區,除了被埋後得以重見天日的石化圓木外,還形成許多2億年前動植物的化石。植物中以針葉樹最普通,此外為蘇鐵科植物,外形很像棕櫚,葉子則像蕨類。恐龍化石包括貌如長吻鱷的植龍及形如犰狳的雕龍等。

德佩恩蒂德沙漠地區年平均雨量僅23公分,大多為短暫急劇的雷雨。一場驟雨,可以把表土衝掉25厘米之多。隨著表土流失,顯露出來的圓木和化石逐漸增多。巨型爬蟲動物雄踞地球時代的遺跡,——呈現眼前。

神奇的石膏沙漠

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圖拉羅薩盆地的沙漠上,皚皚的沙丘在陽光照耀下閃耀生輝,恍如清新純淨的雪原。白色沙子在火辣辣的太陽下閃耀微光,猶如月光下的雪。清涼的白沙一望無際,不斷隨風遷移改變,不斷流失,又不斷活的補充。這裏就是著名的白沙名勝區。

一般的沙漠裏,沙子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這裏的沙粒不是石英顆粒,而是質地較軟的石節晶體微粒,即硫酸鈣。由於表麵水分的蒸發率高,沙粒又反射而非吸收陽光,沙丘十分清涼,跟普通沙漠不同。白沙名勝區東起薩克拉門托山脈,西迄聖安德烈斯山脈,麵積七百平方公裏,為世界最大的地麵石膏礦藏,其顆粒即製造熟石膏的礦物。

石膏是一種很普通的礦物,由於極易溶解於水,所以地麵上罕見。

這片不同凡響的石膏沙漠,起源於約1億年前。當時,這大片沙漠原為淺海。由於氣候幹旱,海水幹涸,留下了一些鹹水湖,最後也在驕陽下蒸發殆盡。湖水本來富含礦物,水分蒸發掉,湖床上就剩下鹽和一層厚厚的石膏。

約六5500萬年前,薩克拉門托山脈和聖安德烈斯山脈開始形成,中間夾著圖拉羅薩盆地。地殼大規模活動,陸塊皺褶隆起,將石膏層推高。

冰雪融水和季候雨從薩克拉門托山脈和聖安德烈斯山脈上流下,將山坡上的石膏顆粒溶解,成為濃度很高的硫酸鈣溶液,衝到圖拉羅盆地的最低點,即盧塞洛湖。盆地終年在驕陽炙烤下致使湖水蒸發,留下一層厚厚的石膏透明晶體,稱為透明石膏。風化作用使晶體漸漸變為細沙,隨西南盛行季風飄落到盆地上,堆成高聳陡峭的沙丘,不少沙丘高達15公尺。盛行風不僅僅堆起沙丘,還把沙子吹送到遠處,遷移距離每年可以達9公尺以上。這個過程從未停息,使區內地貌不斷變化,日新月異,仿佛自由其生命。

在季風的推動下,沙子不住遷移,由於其本身是堿性顆粒,加上雨量稀少,一般植物難以生存。能夠在這裏生長的植物,如絲蘭、美洲楊樹等,都有很發達的根部,能深入沙層,穩住幹莖,比如說,美洲楊樹的根可以長達31公尺。基於同樣的原因,能夠在區內長居的動物也很少,其中包括淺色的無耳蜥蜴、晝伏夜出的珍稀動物阿帕奇囊鼠。這兩種動物都具有保護色,身軀跟眩目的白沙渾然一色,難以發現。

白沙名勝區邊緣,溫度稍低,水源也相對較豐富,動植物也多起來了。在這裏約有500種野生動植物在此繁衍,其中包括多種顏色鮮豔的鮮花植物,諸如粉紅的百金花、紫色的葉子花、金黃色的臭瓜等等。更格蘆鼠、郊狼、臭鼬、美洲獾、蛇、穴居沙龜、豪豬棲息其中,夜裏偶爾會來到沙丘間,在白色沙子上留下痕跡。

白沙區之美,在於瞬息萬變而又終古不滅。一方麵,地貌時刻隨風變幻,日夕不同;另一方麵,大自然不斷補充流失的石膏顆粒,猶如寒冬瑞雪降在北極冰原,使之天長日久,萬世永存。

“不毛之地”——賽斯登沙漠

賽斯登沙漠區位於伊朗多塵幹旱的台地羅德沙漠的東部,橫跨伊朗與阿富汗邊界,麵積約7000平方公裏。這裏偏僻荒涼、岩石裸露、沙粒幹燥。境內河床終年在驕陽的炙烤下,除冬季及初春偶爾有水外,總是幹涸的。

今日的賽斯登沙漠區幾乎成了不毛之地。可是,就在600年前,賽斯登地區還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商業中心城市,而且這裏農業也很發達。那時這裏的人們就懂得灌溉技術,設有許多複雜的灌溉係統。後來,由於連年的戰爭,人們流離失所,四處奔逃,就這樣,在這片幹燥的土地上茁壯發展起來的文化,就這樣在刀光劍影之下完全毀滅了。

也許有人會問,在戰爭中離開家園的人們就再也沒有回來嗎?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即使遭受過數次大規模戰爭的侵襲,也很少會有渺無人煙達數百年之久。的確,房屋可以重建,灌溉工程可以修複,一切都可以恢複舊貌。刻苦耐勞的民族,即使人口大量減少,隻要下定決心,也可以再過富裕的生活。但是,在沙漠地區求生決不是理想的環境。

賽斯登的情形特殊,經過戰爭之劫,由於風沙的侵襲,很快就把該地變為一片荒涼。蒙古遊牧民族離開後,十二旬風接踵而至,把沙子帶進區內,好像有人主使一般。這種大陸風每年五月底吹來。整個夏季,風勢驚人猛烈,幾乎無片刻寧靜,直至九月末才平息。幹風從北麵稍微偏西方向的西亞幹燥心髒地區猛烈襲來,有時風來時速度超過70英裏/小時。風聲呼嘯,挾帶沙塵滾滾而來,使整個地區有如鬼域。在一個夏季內,位於一個山脊背風隱蔽處的基拉瑙村就完全被沙掩埋了。十二旬風不僅能把沙吹來,在一些地方堆起沙丘,也能把沙吹去,在另一些地方挖掘地麵,甚至能把黏土地挖出個大坑,坑深可達200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