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豔,中學一級教師,2006年7月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係,同年8月進入東海實驗學校。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圓兒時的夢想,那種幸福的感覺著實讓她眩暈。不過這種喜悅沒有停留多久,教師與學生這種身份的轉換帶來的各種不適應,卻著實讓她痛了三年。三年的磨合期,讓她逐步適應了這個新角色,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之後每一年,她都在各種考驗中不斷成長。如今已經是她職業生涯的第八年,她終於擺脫了各種疑慮,內心深處為當初選擇了這個職業而欣喜不已。這份職業帶給她的意義,將是一趟不虛此行的人生!
曾獲2011年寧波市初中音樂教壇新秀的稱號,2012年寧波市青年教師基本功二等獎,2010年第二屆中學教師普通話大賽一等獎,2010年聲樂基本功比賽寧波市初中音樂第三名,所帶學生和社團在比賽中多次獲佳績。
《教師應該走個性發展之道——快樂初中音樂課堂另類視角》獲2008年寧波市中學音樂論文三等獎,同年獲中國教育學會中育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學校音樂優秀論文三等獎。2011年《論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藝術》在《音樂天地》上發表。
參與組內課題《義務段器樂教學研究》、《器樂分層教學研究》。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的改革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其中,對於音樂課的改革力度更是有目共睹。無論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得到了應有的豐富,讓“音樂課”就是“唱歌課”的“共識”成為了曆史。然而,理想是美好的,實踐是痛並快樂著的。在初中音樂課的教學中,本人碰到了一些現實的困難,通過各種嚐試,發現除了本人在上一篇論文《初中音樂課堂掌控之我見中》提到的“法治”觀念——課堂管理需要製定一係列獎懲製度外,還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課上“活”。
一、追求和諧課堂的道路上,鋪滿了荊棘
很多音樂教師都反映,初中音樂課最難上。其“難”的根源在於:一、教學理想和學生實際情況差異較大:主觀上學生對音樂課抱著娛樂的態度,客觀上學生進入變聲期後,演唱表演能力都有所下降;二、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能力和興趣不符:初中生在唱歌跳舞等音樂表現方麵與小學相比往往有一種退化的表現,而教學內容中卻有很多這方麵的內容。更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很多內容的選擇既不符合現代學生的審美情趣,又沒有特別的學習亮點,值得商榷。
教師處在教材和學生之間,如何做好這兩者的紐帶是需要不斷努力創新的。在我所執教的十個班級中,每個班級的個性都不一樣,兩種極端的表現在於:有的班級容易“無序的活躍”,結果是熱鬧一場,沒有實效;有的班級信奉“沉默是金”,就連唱歌都沒有聲音,這種鴉雀無聲有時比紀律問題更難解決。我認為最和諧的課堂是需要“有序的活躍”的,這是一種教學藝術的極致。
二、見證主持人的智慧,點燃星星之火
每天下班回到家,身心疲憊,有時還在為白天的課堂不愉快而鬱悶。晚飯後,跟家人一起看看電視放鬆自己的心情。我們看得最多的是湖南衛視的幾個綜藝節目,每次節目都有新的創意讓人眼前一亮。現場主持人與觀眾的良好互動、自如表現和幽默風趣的語言都能讓人感到快樂和放鬆,難怪擁有那麼多不同年齡段的粉絲了,這樣的節目不受歡迎也難呀!看完節目後,工作上的不愉快情緒煙消雲散,我不禁想到,如果我的學生也能這麼熱愛音樂課,那我們都該多麼快樂啊!轉念一想,其實我也具備那麼一點點主持的才能和幽默感,為什麼就不能利用好自身的特長呢?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上課風格,那麼我的風格是不是可以順著自己的長處向這方麵發展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