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分工能加強諸侯國間的協作。當時齊國作為海濱國家,靠海之地多鹽堿,內地又多丘陵山地,農業不很發達。但是管子認為,齊國也有自己的資源優勢,“齊有渠展之鹽”“百工之巧”和“器蓋天下”,隻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發展優勢產業,才能揚長避短和取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管仲積極主張發展對外貿易,加強與各諸侯國之間經濟交往。在管仲的諸侯國間分工協作思想的指導下,當時齊國一方麵將大量魚鹽和手工業產品銷往各諸侯國,另一方麵又吸引其他諸侯國的糧食等到齊國銷售。“與工雕文梓器,以下天下之五穀”(《山至數》),意思是發展手工業,製造精美的器物,來換取各國的糧食。另外,齊國還植桑養蠶,大力發展絲織業。齊國充分利用諸侯國間分工的條件,“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以及“通利末之道,極女工之巧。是以鄰國交於齊,財畜貨殖,世為強國。”(《史記·貨殖列傳》)管子的諸侯國間分工協作的思想可以說是現代國際分工理論的最初萌芽。
2.墨子(前468—前376)
墨子對社會分工問題的論述,涉及生產勞動過程中的分工、區域分工和按性別進行的自然分工。他說:“荊有雲夢,犀兕麋鹿盈之,江、漢魚鱉黿鼉,為天下饒,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糟糠也。荊有長鬆、文梓、豫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隨著自然產物之不同,人們的職業也會有很大差異,可是,不管怎樣,人們總要“各從事其所能”,“各因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至於“丈夫從事耕稼樹藝”,“婦人從事紡績織紝”,是從性別上去考慮的一種自然分工形式。
作為手工業者出身的墨子對古代社會分工思想最突出的貢獻在於提出了生產勞動過程中的分工,這一點是其他古代思想家很難接觸的部分。墨子提出:“譬如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這裏說明了築牆的勞動過程至少分為“築”“實壤”“欣”三個工序。墨家的分工概念不僅應用於體力勞動方麵,也適用於腦力勞動方麵,如“能讀辨者讀辨,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再進一步推廣,王公大人應“聽獄治政”,卿大夫應“內治官府,外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但是,墨家對於分工的原因以及社會內部分工與生產過程中分工的區別問題沒有論及。
3.孟子(前372—前289)
孟子對社會分工問題的關注,仍然是從穩定當時的社會秩序出發的。孟子的社會分工理論包含以下要點:第一,社會分工的必要性。孟子認為,社會分工是滿足人多樣性需要的必然選擇。人的需要是多方麵的,然而如果樣樣都“必自為而後用之”,那就是“率天下人而路”,即把人們引到事倍功半的、疲於奔命的歧途上去,而為了避免這些,就要實行社會分工。孟子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人的需要僅憑一個人或一家人的努力是無法滿足的,個人生活的多方麵需要隻有“百工”才能全部給予滿足,即“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這樣,隻有通過分工,各司其職,然後再互通有無,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孟子·滕文公上》記載了孟子與農家許行弟子陳相的一段對話,反映了孟子的這種分工思想。“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賢者與民並耕而食,理治而治。’……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寒,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其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