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為君者不可忽視臣下和百姓的功績
(卦辭)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爻辭)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六二:豐其蔀,日中見鬥;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沫,折其右肱,無咎。
九四:豐其蔀,日中見鬥,遇其夷主,吉。
六五:來章,有慶譽,吉。
上六:豐其屋,蔀其家,□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凶。
這一卦是很難懂的,我所見到的譯注,沒有一家說清楚了卦的主旨多用“豐卦說明事物‘豐大’的道理”這種類似廢話的話來搪塞,對每條爻辭的解釋,也多禁不起推敲。因此,我隻好開辟一條全新的路,因為是全新的,請讀者主要著眼於方向是否對頭,如果肯定方向不錯,就請自行填平路上的坎坷之處。
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暫且不問“亨”字何義。“王假之,勿憂”,使我們想起家人卦第五爻中有“王假有家,勿恤”,和萃卦卦辭中有“王假有廟”。據此,我認定這個“假”仍是“遠離”義。為了使“之”字有所指代,隻好又認為前頭的“亨”字乃借為“享”,指祭祀,“之”是指祭祀之地,也即“廟”,從而“王假之”也就是“王假有廟”。王離開宗廟他去,自然令人心疑擔憂,故接著說“勿憂”,並解釋理由:“宜日中”。由此可知這個“宜”和“利”的意思差不多,“宜日中”是說:王這樣做更利於表現他如日中天的光輝。這樣,“日中”就和爻辭中的三個“日中”同義了。於是想到,這卦辭可能是全卦主旨的概括:君王要表現出自己的如日中天的光輝,就不能眼睛隻是盯著自己一家一族,應該放眼於身邊所有的人,以至全國百姓,換言之,要看到天下所有人的功績,為全天下人謀福利。這同家人卦和萃卦中講“王假有家(廟)”時,意思完全一致。明確了全卦的這個主旨,再去讀爻辭就好理解了。
對這條卦辭的傳統解釋,同樣是從“假,至也”的理解出發的,因此譯文多半是:“舉行祭祀,大王親至,勿憂慮。宜在中午進行。”“筮得(本)卦,亨通,大王將來到,不用憂愁,利在正午日在中天之時。”有些注家將“假之”解釋為“至豐”,譯文則為:“亨通,有德君王可以達到豐盈碩大的境界;不必憂慮,宜於像太陽位居中天一樣保持充盈的光輝。”“豐卦亨通,君王使天下豐大,不必憂慮,適宜日在中午。”很明顯,文氣都不暢通,中間夾上一句“不必憂慮”,更是令人莫名其妙。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這條爻辭似乎很難懂。我的思路是:頭句是個祈使句,又是在向侯王、君主說話,所以“遇”的主體(主語)是“你們——侯王、君主們”,故而“配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主人”,也不是什麼“相匹配之主”,更不能用爻位說來搪塞,說是“指九四”,而隻能是指侯王、君主的手下人。一查詞書,發現“主”字在先秦確實可以指稱公卿大夫。(《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主以不賄聞於諸侯。”句中“主”字就是指謂魏獻子,他隻是大夫)我真是高興。所以這裏的“配主”相當於今天說的“合得來的手下人”。(“配”有“合乎”、“相匹配”義)。這樣,“遇”就也不是注家們普遍認同的“碰上”、“遇到”義,而是“禮遇”這個說法中的“遇”,“以禮對待”的意思。(《呂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所以頭一句是說:對你手下的公卿大夫等人,凡是合得來的,都要以禮相待。(“其”在這裏可視為助詞,也可看作反身代詞,相當於“自己的”)這可說是本卦的“點題之句”。
“雖旬無咎”的“雖”通“唯”,在帛書中就作“唯”。“唯……無……”這個句式說明,“旬”在這裏是作為“咎”的反義詞使用的,故是借作“絢”,“誇獎、讚揚”的意思,“雖(唯)旬無咎”是說:(對他們)隻表揚其功績,不責備其過失。這意思才最好地承接了上一句。注家們都把這個“旬”解釋為“十天”、“遍”、“均”,等等,將這兩句翻譯為:“遇到相匹配的主人,盡管兩者陽德相等也不致咎害”,“碰上能與自己相配合的君主,即使拖延點時間也不要緊”,真是“離題萬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