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五、豐(離下震上)(2 / 3)

末句“往有尚”明白得很了:“有”是“得到”義(這個意思的“有”已見過多次了),“尚”是輔助義(《詩·大雅·抑》:“肆皇天弗尚。”),故可以翻譯為“這樣下去必能得到他們的佑助”。原來,禮遇臣下是為了讓他更好地給自己幫忙、賣命!如果把這一句直譯為“前往有獎賞”或“前往有嘉獎”,就又與上文接不上了,可不少注家正是這樣翻譯的。

六二:豐其蔀,日中見鬥;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這一爻和以下二爻,都是具體說明如何優待臣下以至百姓。“蔀”是會意字,一般從王弼注:“蔀,覆、噯,障光明之物也”,所以都認為是指草席搭成的用以遮蔽陽光的棚子。這裏,我認同徐叢先生的意見:“傳統易學將蔀字解釋為席棚等覆蓋之物,基本上是對的,但忽視了蔀字的含義,忽視了覆蓋的對象。”就是說,這“蔀”字是雙關的,既指席棚,又指在席棚下的人們,所以頭兩句應是說:豐大席棚,使之能蔭庇更多的人,以致人在席棚下像是在夜晚,日當正午時也能看到星星(“鬥”指北鬥星等星座,也可泛指星鬥)。這顯是喻指君王應該團結、優待更多的臣民,並且不讓他們的功勞被自己的光輝所掩蓋而不為人知,而是讓他們的業績也彰顯出來。這裏把君主說成中午的太陽,把臣下比作星星,既突出了君主,又肯定了臣下,是比擬得十分貼切的。

後麵三句很難解,我猜是這意思:這樣彰顯、表揚臣下的功績,難免讓人心存疑惑,也會使有些人提出非難,但這不要緊,隻要真正有誠意地堅持下去,是會收到好的效果的——“疑”是疑惑、懷疑;“疾”指非難;(《禮記·緇衣》:“君毋以小謀大,毋以遠言近,毋以內圖外,則大臣不怨,邇臣不疾,而遠臣不蔽矣。”)“發若”是高揚的意思(《禮記·樂記》:“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或顯現的意思(《詩·周南·關雎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若”相當於“然”。

這一爻,劉大鈞先生的譯文是:“(光明)大片被遮住,中午出現星鬥。往得疑病,有誠可去其病。吉利。”這代表了曆來多數注家的理解。

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沫,折其右肱,無咎。前兩句和上一爻前兩句結構相同,似乎設喻完全一致,故一般都認為“沫”是天空中像泡沫一樣的小星星,進而認定“沛”通“旆”,指幡幔,同樣是用來遮蓋物品以防日照的東西。這樣,前兩句和上一爻前兩句的意思相同,隻是加大了程度,即遮蔽的範圍更大,以至於日中能見到更小的星星。這自然是說,連一般百姓的功績,君主也加以肯定,不予抹殺。這正是卦辭說的“王假之”的內在含義,體現的是君主以百姓心為心,因此他也深得百姓之心的意思。

接下“折其右肱,吉”又是什麼意思?我又這樣猜:“肱”即臂膀,“右肱”喻指身邊大臣;“折”或為折斷義,或讀shé,也是斷義;所以這是說:(這樣做了,)即使身邊少了個得力的輔佐大臣,也無所損失,對王業的發展還是有利。

這一爻,可代表傳統理解的翻譯是:“(天)越來越暗,中午出現昏黑,(黑暗中)折斷了右臂,(但)無災。”

九四:豐其蔀,日中見鬥,遇其夷主,吉。前兩句與第二爻前兩句全同,如果不認為這裏有什麼錯漏,就隻能說,這是補說第二爻的未盡之意。“夷主”是和初爻說的“配主”相對待的,故應是指“倨傲之主”,即居功自傲的貴族公卿。(“夷”有傲慢義,《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夷俟”即是很傲慢無禮地在那兒等待著。《荀子·修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這種人有功,所以倨傲,他們若是不和你配合,於事業大為不利,相反,你承認並且彰顯、表揚他們的功績,他們就高興了,將更加努力為你效勞,所以特別補充這一條,說明進一步“豐其蔀”,把這種人也拉過來的必要性。有的注家認為“夷主”是指少數民族的首領,這理解與全卦主旨不大相切;有的翻譯為“平常的君主”,按這意思就更講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