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九、渙(坎下巽上)(1 / 3)

論救治民心渙散之道

(卦辭)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爻辭)初六:用拯馬壯,吉。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

六三:渙其躬,無悔。

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最難作出公允解釋的,我以為要數這一卦。這不僅是因為注家們對本卦的理解極為分歧,更主要的是本卦的關鍵詞“渙”字,明顯是在幾個意思的變換中使用的,基本意思是什麼,似乎作者自己都沒有完全想清楚,自然令人難以把握。因此,對本卦的理解存在分歧可說有其“內在的原因”,即文本“自身的”原因。

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亨”是斷辭,不必理睬。“王假有廟”一句,在萃卦卦辭中也有,這說明本卦和萃卦有某種聯係。萃卦的主旨是講會聚人心,以求全國上下團結一致,與本卦卦名“渙”所意味的離散、瓦解正相反對,這“王假有廟”所體現的聯係又在哪裏呢?我認為是在這裏:正是在人心渙散、社會呈現出瓦解的趨勢之時,王才需要離開朝廷,外出去會聚人心、凝集各方力量;此卦的大背景,也即論述的主題是“渙”,而教誨的,要求於侯王、君主的,則是變“渙”為“萃”;“渙”時呼喚“王假有廟”,以求達到“萃”,王想實現即恢複到“萃”,必須走出朝廷,也即“王假有廟”。因此可以肯定,“王假有廟”在這裏同樣是說“王離開朝廷”,不過在萃卦那裏,目的是積極的,是去“會聚人心”,在這裏是消極的,是去“救治渙散局麵”——還記得嗎,這“假”通叚、遐,離開義;庭是指朝廷。

後兩句的含義不必解釋了,但我想對比地說一下:“王假有廟”句之後,在萃卦是接“利見大人”,這裏則接“利涉大川”,這個區別似也說明,在那裏是從肯定方麵教誨王要表現出為王者的風範,這裏是從否定方麵告誡王不可畏首畏尾,要拿出涉大川的勇氣和膽識來。因此,末句“利貞”在這裏未必是在講了“利涉大川”後,又補說什麼“此時要持守正道才會有利”,而是作“利涉大川”的“明確語”,就是說,“貞”的內容就是關於“要敢於涉大川”的道理,即“利貞”應翻譯為“還要這樣堅持不懈地做下去”。

初六:用拯馬壯,吉。“用拯馬壯”在明夷卦中也有一句,我在那裏說,相當於“用壯馬拯”,聯係上文看,意思是:昏君左腿受傷行走不便了,就讓他騎上一匹壯馬,喻指他失明還不嚴重,尚可救治。本卦初爻說上這樣一句,如果不同某個背景相聯係,是無法解釋的,因此隻好把卦名“渙”字指示的情況,和卦辭中蘊涵的王離開朝廷乃是為了“救渙”,看作這初爻爻辭的背景。於是,這個“拯”的賓語、受體,當是“渙”,從而這一爻是說:用壯馬去救治“渙”,結果才會好。馬壯意味著它跑得快,跑得遠,並且能夠拉很重的東西,故這話實際上是教誨說:救治渙的局麵,既要快,又要措施得力,這樣才會效果好。初爻一般都起點明全卦主旨的作用,可見本卦主旨不是講渙本身,而是講如何去救治渙的局麵。就因為如此,這初爻中才可能不出現“渙”字。胡炳文說:“五爻皆言渙,初獨不言者,救之尚早,可不至於渙也。”這體會顯然錯了。其他各爻雖然皆言渙,可並未說依次“渙得”越來越重,怎麼能據此得出初爻未言渙是因為“不至於渙”呢?他這是因襲程頤、朱熹等大家的理解。朱熹注此爻時就說:“居卦之初。渙之始也,始渙而拯之,為之既易,又有壯馬,其吉可知。”似乎這句爻辭完全是針對初六而言。程頤說的前幾句幾乎與此完全相同,接下又說:“六爻獨初不雲渙者,離散之勢,辨之宜早,方始而拯之,則不至於渙也,為教深矣。”這說明古人解《周易》是不大講邏輯的,刻意拔高則是時代造成的他們“人格上的通病”。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渙”字在《詩經》中就有了,有二義,一是指水流盛大,(《詩·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二是指向四周流散開去。(《詩·周頌·訪落》:“將予就之,繼猶判渙。”毛傳:“判,分;渙,散也。”)從“渙”字從水看,第二義是從第一義派生的,而兩義都可歸結為描述水從某處湧出並向四麵八方流去的狀貌。因此,“渙”首先是表示狀態的不及物動詞,離散義,用於陳述社會局麵,給人的印象是社會失去了凝聚力,人心不齊,動蕩不安,像洪水向各方湧去。水向各方流去,自然會衝開、帶走許多東西,所以“渙”也可用作及物動詞,“使……離散”的意思。